第19課 觀舞記 教學設計
但是,有關舞蹈藝術的專著應該以婆羅多的《舞論》為代表,它是印度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著作,一般認為它是公元2世紀的產物,但其內容應更早于成書年代,可能在公元以前。《舞論》是一部詩體著作,它全面論述了戲劇工作的各個方面,從理論到實踐無不具備,而主要是為了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起一個戲劇工作手冊的作用。
到了迦梨陀娑時期(公元5世紀),印度舞蹈又得到重大發展。迦梨陀娑的著作很多,他的劇作使古代印度戲劇創作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他不僅以詩馳名于世,而且也是一位有名的劇作家,他流傳至今的劇本《沙恭達羅》《摩羅毗迦與火友王》等,都是很著名的。劇詞中散文與詩歌并茂,穿插自如,而且劇中有舞蹈,也有歌曲。他的《摩羅毗迦與火友王》的第一、二幕中對音樂和表演的理論還進行了充分研究。迦梨陀娑的著作中也提到了重要指導作用。
同音樂一樣,舞蹈藝術也是一種謀生手段,印度自古以來時興舞女在寺廟跳舞,迦梨陀娑曾經描寫到當時一些寺廟中的舞女情況。在拜納的《戒日王本行》中提到了戒日王給兒子過生日跳舞的舞伎們。但是據史料記載,當時舞伎演員的社會地位不高。甚至在婆羅多時候,音樂舞蹈方面的專業藝人已受到社會歧視,當時婆羅多仙人曾寫了一長篇故事,描述演員所受到的屈辱,表明了演員在社會上卑賤的地位。不過音樂和舞蹈藝術本身是很受重視的,各階級的男子和婦女都學習這兩種藝術。
二、對比材料--高爾斯華綏《觀舞》
某日下午我被友人邀至一家劇院觀舞。幕啟后,臺上除周圍高垂的灰色幕布外,空蕩不見一物。未久,從幕布厚重的皺褶處,孩子們一個個或一雙雙聯翩而入,最后臺上總共出現了十多個人。全都是女孩子;其中最大的看來也超不過十三四歲,最小的一兩個則僅有七八歲。她們穿得都很單薄,腿腳胳臂完全袒露。她們的頭發也散而未束;面孔端莊之中卻又堆著笑容,竟是那么和藹而可親,看后恍有被攜去蘋果仙園之感,仿佛己身已不復存在,惟有精魂浮游于那縹緲的晴空。這些孩子當中,有的白皙而豐滿,有的棕褐而窈窕;但卻個個歡欣愉快,天真爛漫,沒有絲毫矯揉造作之感,盡管她們顯然全都受過極高超和認真的訓練。每個跳步,每個轉動,仿佛都是出之于對生命的喜悅而就在此時此地即興編成的舞蹈對于她們真是毫不費難,不論是演出還是排練。這里見不到躡足欠步、裝模做樣的姿態,見不到徒耗體力、漫無目標的動作;眼前惟有節奏、音樂、光明、舒暢和(特別是)歡樂。笑與愛曾經幫助形成她們的舞姿;笑與愛此刻又正從她們的一張張笑臉中,從她們肢體的雪白而靈動的旋轉中息息透出,光彩照人。
盡管她們無一不覺可愛,其中卻有兩人尤其引我注目。其一為她們中間個子最高,膚褐腰細的那個女孩,她的每種表情每個動作都可見出一種莊重然而火辣的熱情。
舞蹈節目中有一出由她扮演一個美童的追求者,這個美童的每個動作,也都異常嫵媚;而這場追逐宛如點水蜻蜓之戲舞于睡蓮之旁,或如暮春夜晚之向明月吐訴衷曲表達了一縷攝人心魂的細細幽情。這個膚色棕褐的女獵手,情如火燎,實在是世間一切渴求的最奇妙不過的象征,深深地感動著人們的心。當我們從她身上看到她在追求她那情人時所流露的一腔迷惘激情,那種將得又止的夷猶神態,我們仿佛隱然窺見了那追逐奔流于整個世界并永遠如斯的偉大神秘力量如悲劇之從不衰歇,雖永劫而長葆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