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 —— 初中政治第一冊教案
9.空氣(新授物質課)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了解空氣的組成;對空氣的污染和防止污染有大致的印象。 能力培養: 繼續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對化學現象的科學描述能力。 科學思想:通過對空氣成分的認識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科學品質:通過介紹人類認識空氣的簡史,使學生受對待任何事物必須有一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 科學方法:通過實驗探討空氣的組成成分。 重點 、難點:初步掌握空氣的各組成成分,了解惰性氣體的特殊性質和應用。對空氣污染的防治。 教學過程 設計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引入]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有空氣,可是空氣是一種什么樣物質呢? [介紹] 在十八世紀70年代前,人們一直認為空氣是一種物質。直到瑞典化學家舍勒和英國的普利斯特里認識空氣中有一種能供給呼吸維持生命后,人類才揭開與自己生存有著重要意義的空氣的面紗。 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得出了空氣是由氧氣(養氣)和氮氣(不可維持生命)組成的結論。 [板書] 一、 瑞雪——舍勒 英國——普利斯特里 法國——拉瓦錫 討論,回答 傾聽 設疑問創設情境。 [演示實驗]拉瓦錫的鐘罩實驗 在燃燒匙內放入紅磷,在酒精燈外焰上點燃后伸入集氣瓶內,塞緊瓶塞,觀察紅磷燃燒的現象和鐘罩內水面的變化情況。 觀察后描述出實驗現象。 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 [提問]1.紅磷燃燒的實驗現象 2.為什么會出現水面上升的情況?為什么水 面上升到瓶的容積約1/5處就再上升? 回答:2 因為紅磷只和空氣中氧氣發生反應,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 認識鐘罩實驗的意義。 [展示]空氣成分示意圖 [板書] 氧氣占空氣體積的21% 氮氣占空氣體積的78% 二氧化碳占空氣體積的0.03% 惰性氣體占空氣體積的0.94% 其它氣體和雜質占空氣體積的0.03% 觀察、討論,是不是體積分數所占較小的氣體的作用較少呢?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板書]三、空氣污染的防治 空氣中有害物質分為:有害氣體和粉塵 大氣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大氣污染的主要防治方法: 1.認真執行《環境保護法》。 2.合理工業布局,改革生產工藝。 3.工業三廢經過處理達標后再排放。 4.積極合理開發新能源。 5.植樹造林。 學生記憶。 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防治污染的能力和方法。 [板書]四、稀有氣體(惰性氣體) 特殊物理性質:通電發出有色光 通入氖氣發出紅光,用于航空、航海指示燈 通入氙氣發出強光,用于飛機場照明和麻醉 學生傾聽,記憶。 理解“霓虹燈”的原理。 課后記:在課堂上加入一些有關空氣污染和霓虹燈的有關知識,可有效提高課堂學生學習氣氛。另外,在介紹認識氧氣的課外知識中加入1802年德國漢學家克拉普羅特所著《第八世紀時中國人的化學知識》一書引起的世界化學界的爭論,從而得出在1100多年前的“至德元年”(中國在南北朝583-586和唐朝756-758出現兩個同樣年號)中國人馬和已經對氧氣作了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