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待人接物須明理]單元教學要點
〖本單元地位〗1.在教材中的地位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會中,遵守一定的社會規范而生活。進入中學后,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接觸面逐漸拓寬,中學生首先碰到并難于適應的是社會生活的規則。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公共生活,數不清的規則困擾著他們。不同生活有什么不同的規則?為什么制定這些規則?不遵守規則又會如何?在對規則缺乏了解的基礎上,他們本能的反抗,表現出來就是對老師、家長的教育的逆反,帶來的結果就是人際交往上的不和諧。教材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設計了“禮貌待人”、“平等待人”、“與人為善”三課。通過設計、分析社會情境,讓學生體驗人與道德規范之間的聯系,養成遵守社會規范的行為習慣。2.在學生發展中的地位 由童年到少年,是人生發展中的一個質變。由小學到初中,是學生生活中的一個飛躍。初中一年級是學生的一個適應期,在這一時期,學生比較幼稚;環境的變化、人際的變化、學習的變化、生活的變化使學生充滿陌生感。而剛入學的初一學生,無論過去如何,無論對新學校是否滿意,都普遍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特征。 隨著初中生行為能力的逐漸發展,初中生所處的生活環境、接觸的人和事物也逐漸擴大和增多,隨之而來的各種影響和困惑也逐漸增多。中學生越來越多的面臨與人交往的問題。在交往問題中最直接的是與老師、同學、父母相處的問題。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學生健康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它不僅有利于學生良好個性的形成,也讓他們充滿快樂,學習自信又輕松。然而,七年級的孩子正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識強烈,性格不穩定,情緒變化強烈。怎樣與人交往?在社會生活中要遵守哪些規則?什么是法律?怎樣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這些問題始終困擾著初中學生。在初中階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因此,教材在本單元著重關注日常生活中行為規范的養成,培養良好的禮儀規范;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范;遵紀守法的習慣養成等。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從他們的生活實際來理解、體驗規則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理解和諧有序的共同生活的價值。〖本單元的設計思路〗 本單元共分三課(第六課:禮貌待人,第七課:平等待人,第八課:與人為善)。第六課,禮貌待人,重點通過分析與學生生活相關的事例,明確禮貌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遵守的行為規范,以及如何才能成為文明禮貌的中學生。第七課,平等待人,重點讓學生理解平等不僅是交往的前提,更是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同時明確相互寬容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努力做個寬容的人。第八課,與人為善,重點讓學生懂得善良是人最可寶貴的品質之一,通過活動使學生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立場思考問題,與人為善,從而獲得與人交往的技巧,做一個善良的人。圖示: 人際交往要禮貌 了解禮貌的作用 第六課:禮貌待人 如何講禮貌 了解講禮貌的途徑,做文明禮貌的公民 人人平等 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 第七課:平等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