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人格不可辱》教學案
問題提示:如南京冠生園食品企業的“月餅餡”事件,不僅影響到了自己企業的名譽,而且殃及整個月餅行業。
設計意圖:通過組織學生針對故事揭示的問題進行分析,使學生明白,“利”的獲得離不開“信”和“譽”,有了信譽才能獲得良好的名譽。通過損害他人名譽的方法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僅不能成功,還有可能損害自己的人格,甚至企業和組織的持續發展。
教師小結:名譽不僅對個人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企業和組織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珍惜名譽,要講誠信。誠信不僅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也是經商的道德基礎,還是一個民族綜合素質的體現。一個人有了信譽才能獲得良好的名譽。(板書)
二 、維護人格尊嚴
(一)勞動者的尊嚴
案例分析:教材p35“要飯碗還是要尊嚴”
學生討論:(1)樸某的做法侵犯了張文的哪些權利?
(2)如果是你,會選擇“私了”嗎?理由是什么?
問題提示:在自己的人格受到侵犯時,不應簡單地選擇“私了”,因為“私了”等于放棄了法律和政策對自己的保護,而且并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如果非常希望保持這份工作,就要去找老板表明自己的態度,要求他必須給自己一個交待,讓自己覺得可以接受。如果遭到拒絕,就應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利,不應以飯碗換尊嚴,以出讓自己的尊嚴來獲得一份相對豐厚的收入。
設計意圖:案例講述了一位外企員工在面臨“要飯碗還是要尊嚴”的選擇時,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人格尊嚴的故事。通過對這一事件的討論,目的是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依法維權的觀念,使他們明白,只有法律才是維護自己人格尊嚴和物質利益的惟一利器。
教師小結:從張文的案例告訴我們,要增強法律意識,依法維權。
信息點擊:(1)人格尊嚴權的含義和內容:
人格尊嚴權,是指公民的人格有依法受到尊重、不受非法侵犯的權利。
人格尊嚴權包括人身自由權、生命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榮譽權、名譽權等。
那么我國法律如何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呢?
人與人之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國憲法第三十八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依照有關法律規定,侵犯人格尊嚴權的,受害人有權要求侵權人或請求人民法院責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二、消費者的人格
案例分析1:教材材料“野蠻的保安”
(1)該商場的做法是否妥當?為什么?
(2)如果我們遇到類似情況,應怎樣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問題提示:超市無端懷疑消費者偷了商店的東西,進而將消費者強行拉到保安室,采取搜身的辦法對消費者進行檢查,這種做法是十分不妥的,它侵犯了消費者的人身自由權和人格尊嚴,遇到類似的情況,應理直氣壯地與當事人進行交涉,要求澄清事實、賠禮道歉,或找商場有關負責人要求恢復名譽,也可以直接訴諸法律,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法律保護消費者的人格尊嚴,在消費生活中當自己的人格尊嚴受到侵害時,可以直接訴諸于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教師小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對消費者進行侮辱、誹謗,不得搜查消費者的身體及其攜帶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費者的人身自由。因此,作為消費者,當自己的人格尊嚴受到侵害時,要依法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