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自己的情緒嗎》學案
(二)材料分析題(品味生活,啟迪人生)
9、“憂愁、顧慮和悲觀,可以使人得病;積極、愉快和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情緒,可以戰勝疾病,更可以使人強壯和長壽”。這句話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10、【分析與感悟】材料一:小林和小明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也是學習上的競爭對手。在今年舉行的“希望杯”數學競賽決賽中,小林鎮定自若,心情平靜,情緒穩定,取得了十分優異的成績,獲得競賽金牌。而小明則由于緊張、焦慮,遇到難題,腦中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來,結果成績很差。
材料二:美國物理學家愛爾馬為研究心理狀態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通過一個簡單的試驗分析道:人生氣(十分鐘)會耗費大量人體精力,其程度不亞于參加一次3000米的賽跑;生氣時的生理反應十分劇烈,分泌物具有“毒性”。因此,動輒生氣的人很難健康、長壽。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笑一笑,十年少”、“怒傷肝,悲傷脾,恐傷腎”的說法。
閱讀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分析上述材料,說明情緒的作用。
(2)以上材料對你有何啟示?
11、只要有積極的情緒,考試中就會取得好成績。這種觀點正確嗎?為什么?
12、情緒不會影響人們的行為,更不會影響人們的生活。這種觀點正確嗎?為什么?
參考答案
3、(兩人的主觀愿望不同。女孩需要雨水來澆灌小苗使之快快成長,而下雨正好滿足了她的這一愿望,所以她對下雨持肯定態度;男孩需要干燥的場地去踢球,而下雨卻讓他的愿望落空了,所以他對下雨持否定態度。)
小結:通 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每個人的需要不一樣,對事物所持態度不同,在情緒上就會有很大差別,也就是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是 情緒產生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板書結論)
5、(活動目的:通過李琳情緒前后變化和所帶來的不同結果的對比,認識到不同情緒對人的智力、能力水平發揮和行為表現的不同影響。并認識到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狀況,最后得出自己的結論——不同的情緒會對人正常才能的發揮產生不同 的影響。)
(活動目的:引發學生對情緒與健康關系的思考,感悟積極情緒對保持身心健康的促進作用和消極情緒對人身心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
名言:(見教材p31頁——巴浦洛夫)
上述材料和心理學家巴浦洛夫的名言,告訴我們:不同情緒會對人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同影響
c a b d
13、情緒會對人們的行為和生活產生特定的影響,積極的情緒能夠使人思維敏捷,體力充沛,精力旺盛,有利于個人正確的認識事物、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能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發揮,甚至還可能超常發揮。而當人們的情緒消極時,情況則相反。長期保持積極的情緒能增強人的機體免疫能力,相反,人若處于消極情緒中,則會對身心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我們應保持積極的情緒,適當的調節和宣泄消極的情緒。
23、(1)情緒分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積極情緒能夠使人思維敏捷精力旺盛,有利于正確認識事物、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發揮,甚至超常發揮;能夠增強人的免疫力,有意于身心健康。消極情緒則相反。
(2)情緒不同,結果不同;我們應該調節和控制好自己的消極情緒,不能長期沉溺于消極情緒之中,以有利于我們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