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藝術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 懸而遲決
空白是書畫藝術的一種表現手法。一幅字畫如果一點空隙不留,成不了好的藝術品。我國的書畫藝術非常講究留有余地,以求整幅作品的和諧別致,寓意深遠。生物教學中運用一點空白藝術,及時地給學生留下自覺思維的空間和知識內化的機會,從而獲得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學而不思則罔。為了使學生學得更深更透更好,就需要留有時間讓學生思考,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師講授過程中,應該巧妙設疑,有意識地制造懸念,教師并不急于說出答案,而是稍作停頓,布下空白。此時,整個課堂表面上是處于靜態,而實質上是動態,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的思維處在積極活動中,恰似“于無聲處聽驚雷”。
例如,講到“生命活動調節”內容時,教師可設置這樣一個故事懸念: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有1只雌天蠶蛾被扣在一只紗籠中,這只紗籠是放在被一片叢林包圍著的黑屋里的。盡管風嘯雨驟,還是有40多只雄天蠶蛾穿過風雨前來。第二天夜晚,又在雌蛾周圍灑了樟腦丸和汽油,仍不能阻止雄蛾尋找雌蛾。設問:天蠶雄蛾*什么尋找到天蠶雌蛾的呢?這一問題的提出,緊緊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這時教師給學生留下思維的空間,待學生回答完畢,教師不要急于肯定、否定或補充,而是有意識地形成第二段空白,讓回答問題的學生有稍作反思的時間。對于其他的學生,也擁有對照、鑒定、修正的時間,對于教師來講,延遲評價則有搜集反饋信息和作出正確處理的時間,使教師的總結更具準確性與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