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對稱圖形》教學反思
《中心對稱圖形》教學反思
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每次上完課后,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中的得與失,這既是一種學習,也是在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素養和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上周,我上了一節公開課《中心對稱圖形》,現在就這節課我談兩個“做法”、兩個“問題”:
兩個做法:
(一)處處留心皆學問
本節課的設計上,我充分體現了“中心對稱圖形”這個重點,圍繞它我進行了全方位的篩選材料,這些材料都是我平時積累的結果,其中有生活中的、小學算術中的、物理內容的、撲克牌上的、游戲里的、打油詩里的等等材料,從表面上看似乎沒有多少聯系的東西,最后都能很自然地為所統領,很自然地歸屬于“中心對稱圖形”這個中心。數學是一門講究理論、講究層次和條理的學科,對于沒有真正感悟到數學之美的初中生來說,是容易枯燥的;當老師把數學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時,孩子們才會容易產生共鳴,進而對數學發生興趣。因此,平時我特別注意收集跟數學有關的生活素材,以便于在教學中能簡明、有趣地說明一些難懂或易錯的數學知識。
(二)總結學生的新穎解法并充分利用它
在課堂教學中,我特別重視總結學生提出的問題和新穎的解法,數學問題往往是多個角度來考慮,特別是在幾何證明題中,一道題往往有多種證明方法,因此在幾何教學中,我注意例題的精選,精選出的例題在課堂中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充分去挖掘學生思想中蘊含的這部分的知識,然后讓學生之間交流;上課時,對于每個學生回答的問題要及時給予評價,盡可能的多鼓勵,這樣會激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有時候,剛在三班上完課,又到四班上在講同樣問題,就可以給學生說這個問題是剛剛在三班某個同學回答出來的,這樣會暗示四班學生三班學生能回答的問題我們四班同樣能回答的,人都有不服輸的心里,這樣會激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同時對三班的同學也會起激勵作用,課下會有四班同學給三班學生說到這個事情的,因為好事情傳播的速度是很快的。三班的這位同學聽說在四班的課堂上老師用到了他回答問題的方法,他至少會高興一天的,今天這樣明天也這樣,經常這樣學生就會對這門課程保持比較高的熱情,這樣對學生有利對自己也有利啊。
當一個學生的解題方法,通過我的加工拓展變成一種解題思路,每一次使用時,我就專門提出“這次我們應用某某同學的方法來解它”,對這個同學來說是莫大的心理鼓舞。
有一段,我曾經把自己學生作業中一些新穎解法匯集在一起,辦成了一個小報,轉發全年級每一個學生手里,以此來鼓舞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班學生的獨特解法上了第一期,其他學生就渴望下一期有自己的杰作,就會在作業中很努力地鉆研而不是應付。
兩個問題:
(一) 公開課上我“戴著鐐銬跳舞”
本節課上,在探討圖形分割時,一個學生就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把虛擬的一個小長方形割下補到另一個實圖的對稱位置,當時,為了不耽誤時間,我僅僅簡單交代一下就過去了;其實在這個地方還有許多可探討之處,而且不少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
上公開課,對我來說,感覺就像是“戴著鐐銬跳舞”,不敢象平時那樣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任意發揮,生怕因“不小心”臨時發揮,無法完成課堂程序。比如,這節課上,有一個“9棵樹栽10行,每行3棵的栽法”, 如果從這個題目引開來,同樣有許多“中心對稱圖形”的變化,但是,進行這個內容就必然會影響這節課的課堂設計,當時,我就忍著割舍掉去進行安排好的內容。雖然上課之前自己已經充分準備好自己的上課內容,教學環節的處理都已經安排好,課堂上問題的設置,問題的回答會出現什么問題一般都能預料到的,可是在實際上課時,往往會有一些問題是出乎預料的;當一個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或一種新的解法時,老師則可能因時間的問題而暫時放下不管,這會極大地挫傷學生的求知欲望;如果這些問題能得到圓滿地解決,就會激發提問題的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信心和成就感。何況我們面對的是很有思想的學生,現在的孩子聰明程度是相當高的,特別是這些學生是你教過一年、兩年后,你的許多解題思想、習慣性解題思路已經被他所熟知時,他處在了“知己知彼”的位置,再加上學生多、思考方式也多,因此課堂上我從不敢輕視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及對某個問題發表的看法。這就造成了,公開課上既希望學生有問題,但又怕學生提出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
我一直認為知識是在課堂上逐步生成的,不是死的,這才是課堂的“血和肉”,不應該為了追求課時內容的完整,忽略課堂效果,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才是課堂真正的高效,即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也是我們做教師的最終目的。
我曾經在一次聽課時看到這樣一堂課:一個語文老師在上一個公開課時,因為內容需要,老師描繪了一個詩人在某一優美意境中即興創作了一首詩,當時就有一個學生提出朗誦一下自己的一首詩,后來竟然出現班里大部分學生都要求做詩,沒有想到這個老師竟然答應了,這節課后來竟上成了賽詩課。你怎樣評價這樣的一節課呢?但是,學生們樂意,參與度也特別高,我感覺這節課孩子們的收獲是不小的,比老師中規中具地上一節課更能激發學生對語文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