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數和倍數的教學反思
教學內容: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39-40頁“約數和倍數”。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整除的意義,理清“除盡”和“整除”的關系;理解和掌握約數和倍數的意義,了解約數和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
2.能力目標:能判斷一個數能否被另一個數整除,會根據約數和倍數的意義描述兩個數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根據信息進行分類、總結、概括的能力,培養學生會進行初步的觀察、比較、分析、判斷、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滲透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并通過各種方式,激發學生的交流、對話的意識,積極探索的精神,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義、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探索并理解約數和倍數之間的相互依存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交流生活中的數學信息
師:(拿著數學課本)問這是一本?
生:數學課本
師:“數學”就是關于“數”的學問,我們的身邊有“數”嗎?
生:有
師: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生1:我有7本書。
生2:我有3個好朋友。
生3:我們班里有26名女同學。
……
2.根據信息組成應用題。
師: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些數學信息,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課件出示)
A組 B組
(1)35張圣誕賀卡 (8)共用去6.6元
(2)每本練習本2.2元 (9)平均分給11個同學
(3)有5個同學給災區捐款 (10)共捐了15.5元
(4)小紅每天讀2頁課外書 (11)已經讀了24頁
(5)買了4枝同樣的鋼筆 (12)共用布15米
(6)小東參加三門考試 (13)共考了273分
(7)做7套同樣的校服 (14)小明帶32元錢買鋼筆
師:請根據你們的生活經驗,選擇兩條相關的信息組成一道簡單的應用題,并列式計算。(學生伴隨輕音樂讀題思考)同桌的同學可以互相說一說。
師:誰來說說看,你先擇的是哪兩條,求的是什么?怎么列式?
生1:我選(2)和(8)求的是可買多少本?列式為6.6÷2.2=3
生2:我選的是(1)和(9)求的是平均每人得到幾張賀卡,列式為35÷11=3……2
生3:……
共得到7道算式,分別是:6.6÷2.2=3 35÷11=3……2 15.5÷5=3.1
24÷2=12 32÷4=8 273÷3=91 15÷7=2……1
[學生的學習材料來源于學生自己,并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找準知識的生長點。這樣的學習,可以使學生一開始就處于積極狀態,使學生對學習充滿著興趣,學生樂于繼續學習下去,而無須教師強迫學生學習。]
二、自主探究
師:請同學們觀察以上這些算式,并根據算式的特點分類,分好后小組交流。
(學生自己分好類后小組交流)
師:哪位同學來說說你是怎么分類的?
師:為了方便,老師給它們加上序號。(分別給7道算式加上序號)
①6.6÷2.2=3 ②35÷11=3……2 ③15.5÷5=3.1
④24÷2=12 ⑤32÷4=8 ⑥273÷3=91 ⑦15÷7=2……1
生1:我將②和⑦分為一類,①為一類,③④⑤⑥分為一類,第一類是有余數的,第二類的被除數和除數都是小數,第三類的除數都是整數。
生2:我也將②和⑦分為一類,①③④⑤⑥分為一類。第一類是有余數的,第二類是沒有余數的。
生3……
師:從同學們的分類中可以看出:分類的標準不同所得的答案也不同。那我們先選擇其中的一種分類來研究。(課件出示)
師:(先擇②和⑦分為一類,①③④⑤⑥分為一類)這位同學他是按是不是除盡來分類的,那什么叫除盡?什么又叫除不盡呢?
生:商是有限小數的就是除盡,商是無限小數的就是除不盡。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觀察、分析、比較和分類,在頭腦中建立了小數除法、有余數的整數除法和沒有余數的整數除法三種類型的除法的表象。學生的分類,恰當地提供了學生學習新知的素材資源,使學生樂學、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