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統計》課堂實錄及其反思
學生獨立完成統計圖。老師巡視、指導。
師:同學們的動作很迅速,多數人都完成了統計圖。告訴我,珍稀樹木和奇花異草的種類,怎么畫?
學生回答,老師利用課件演示。
師: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呢?
生3:畫7格半。
師:為什么要畫一個半格呢?
生3:因為一格代表2種,一個半格就代表1種。7個半格就是14人再加1人就是15人。
師:你上來。用鼠標指指,在哪里畫半格(生3在電腦上用鼠標指,老師注視著全體學生,問)?辞宄藛幔
生:看清楚了。
師:我們要先在格的正中間畫出一條線,把這個格平均分成兩個半格,再涂色(邊說邊用課件演示)。你們既聰明,又愛動腦筋。我要考考大家,請看第一題,誰知道?你說?
生:珍稀樹木。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為它的直條最長。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直條最長,表示種類最多。相反,直條最短,表示種類最?
生(齊):最少。
接著,師生共同完成二、三兩小題。
七、拓展應用,訓練學生思維及其看圖能力:
師(手指大屏幕):這些神奇的自然資源,讓后河的停車場停滿了各種車輛。一天,細心的小紅畫了一幅統計圖(課件出示),說是四個直條分別代表這四種車的輛數。認得這四種車嗎?
生(一起說):大客車、面包車、轎車、吉普車。
師:(課件出示一組信息):究竟哪個直條代表哪種車的輛數呢?小組討論一下。
小組討論。
師:好了,誰愿意上來在電腦上把這四種車放到它們應該在的位置,并大聲地說說為什么要這樣放?(學生紛紛舉手)你上來。
生(一邊放一邊講述理由):大客車的輛數最多,就把它放到最長的直條下面;吉普車的輛數最少,就把它放到最短的直條下面;面包車和轎車的輛數一樣多,就把它們放到一樣長的直條下面。
師:他說得頭頭是道,為他精彩的講述鼓掌。
學生鼓掌。
師:是不是只能這樣放?
生:還可以調換面包車和轎車的位置。
師在課件上操作。
師:根據統計圖,你知道大客車、面包車、轎車、吉普車各有多少輛?
學生回答,老師將數據寫入統計表:
種類 大客車 面包車 轎車 吉普車
數量(輛) 18 10 10 3
師:這么多的車,坐的都是游客。你想對司機叔叔說點什么?
生1:叔叔,您辛苦了!
生2:叔叔,您一定要注意安全啦!
生3:叔叔,請您慢點開。
師:謝謝你們說得這么好!作為司機,一定要注意乘客的安全。你們,也要注意安全嘍。這節課,了解了五峰的后河,學習了統計的知識。熱心的的同學們,能利用課余時間,幫忙統計一下想去后河旅游的同學有多少人嗎?
生(很樂意地,聲音響亮):能。
師:那在這先謝謝大家嘍!好,下課。
課后反思:
關注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這次在武漢參加省的小學數學優質課競賽,可以說是辛苦多多,感觸多多。在這里,要特別感謝教研員尹老師。從教案的預設到教案的實施,對我都進行了耐心細致的指導,讓我受益匪淺。經過這樣的一次活動,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要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讓所做的一切都能真正有利于學生的發展。下面就以執教的第三冊《統計》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1、充分預設,促進生成。俗話說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教師在備課時,要盡可能地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充分地預測,才能讓自己在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數。像我開始在預設當格子不夠,同學們會想出哪些辦法時,就沒有預設到“把一個格子分成兩小格”的情況。結果試教時,孩子們提出來了。好辦法啊!可以為“一格代表2人”的方法打好埋伏,作好鋪墊。我怎么就沒想到呢?下課以后,迅速調整教案,更改課件。事實證明,這個辦法,對學生理解“一格代表2人”的方法,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此看來,充分的預設,對保證課堂教學的成功,有著積極的作用。
2、大膽放手,培養能力。小學低年級的《統計》重點在于讓學生經歷、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開始設計這一課時的教學時,我是先讓學生把自己最喜歡的顏色用投票的方式告訴老師,再讓學生經過投票、唱票,得出喜歡各種顏色的人數。試教了一下,雖然學生經歷了,體驗了,但感覺還是被老師牽著鼻子在走,不太符合新課改的理念。于是,我想,能不能把這個過程變為學生自主去調查呢?我把他們分成小組,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調查小組內最喜歡這幾種顏色的人數。經過再一次的試教,學生的表現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們想出了很多的方法,有舉手的、有站起來的、有一個一個問的、有報數的、還有的同學說可以把這幾種顏色寫在牌子上,調查的時候就舉牌,讓我驚嘆不已!由此,我有了很深的感觸:不是我們的孩子不行,而是我們不太相信他們?傆X得他們太小,不敢放手,沒有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想象、去思考,束縛了他們思維的發展。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大膽地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在觀察中發現、在學習中思考,導致思維的火花不斷發生碰撞,真正做到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培養其數學個性。
3、引導得法,突破難點。這個課時,一格代表2人,既是重點,也是難點。讓學生通過討論、比較,真正體會到一格代表2人的方法最佳后,利用這個方法來畫圖,還需要一個進一步引導的過程。記得第一次試教時,最喜歡黃色的人數是16人,問學生怎么畫,有的說畫16格,有的說畫8格,還有的同學不明就里。這讓我不得不思考,怎樣引導學生用一格代表2人的方法來畫圖呢?第二次試教,引導學生發現格子不夠,要學生想辦法。當學生說到把一格分成兩小格時,因勢利導,把一格分成兩小格,可以代表多少人?學生說2人。那一小格代表的是幾人?學生說1人。再讓學生想,還可以怎么樣?學生說,還可以用一格代表2人。我就在課件中涂了一格,并在圖的左邊標明數量“2”,問學生,這是幾個2?學生說一個2。再涂一格,問這是幾個2?學生說2個2。又問,可以代表幾人?學生說4人。接著問,為什么是4人?學生迅速想到2個2相加就是4。繼續問,2+2用乘法怎么表示?學生說2×2,也就是二二得四。我依次往上涂格,每涂一格,就問現在幾個2啦,代表多少人?由于有了這個引導過程,后面的畫圖就變得很順利?磥,教師的引導要得法,要具有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