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應用題的復習教學
件的問題和練習,目的是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使學生看到問題立刻想到解決問題所必需的兩個條件;看到兩個條件能迅速想到可以解決什么問題。在此基礎上再出些有助于訓練發散性思維的練習題。如給出兩個條件:甲數是10,乙數是8,要求學生盡可能的多提出些問題。練習時,先要求學生提出用一步解答的問題,如:“甲數比乙數多多少”,“乙數比甲數少多少”“乙數占甲數的幾分之幾”等。然后再要求學生提出用兩步解答的問題,如“甲數比乙數多幾分之幾”,“甲數給乙數多少兩數相等”,“乙數比甲數少幾分之幾”“乙數占兩數和的幾分之幾”等。對于常用的數量關系,我們復習時還采用給名稱要學生編題的練習形式。如已知單價和總價,編求數量的題目;已知路程和時間,編求速度的題目等。通過這種形式的訓練,使學生進一步牢固掌握基本的數量關系。為解答較復雜的應用題打下良好基礎。在編題訓練的過程中,還要注意指導學生對數學術語的準確理解和運用。只有準確理解,才能正確運用。如增加、增加到、增加了,提高、提高到、提高了,擴大,縮小等。發現錯誤,及時糾正。對易混的術語,如減少了和減少到等要讓學生區別清楚。
逆敘的條件,學生容易搞錯它們的數量關系。教蘋果樹:學實踐證明,要求學生畫圖是搞清數量之間關系的有效形式。如:梨樹3100棵,比蘋果樹的3倍還多400棵,蘋果樹有多少棵?(見下圖),從圖中可以看梨樹:出。梨樹棵數減去400棵,正好是蘋果樹棵數的3倍,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出現:(3100+400)÷3的錯誤算式。
二.合運用知識,拓寬解題思路
能夠正確解答應用題,是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具體表現。應用題的解答一般采用綜合法和分析法。我們在復習時側重教給分析法。如:李師傅計劃做820個零件,已經做了4天,平均每天做50個,其余的6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個?
分析方法是從問題入手,尋找解決問題的條件。即:①要求平均每天做多少個,必須知道余下的個數和工作的天數(6天)這兩個條件。②要求余下多少個,就要知道計劃生產多少個(820個)和已經生產了多少個。③要求已經生產了多少個,需要知道已經做的天數(4天)和平均每天做的個數(50個)。在復習過程中,我們注重要求學生把分析思考的過程用語言表述出來。學生能說清楚,就證明他的思維是理順的。既要重視學生的計算結果,更要重視學生表述的分析過程。
實際上在分析應用題時,分析法和綜合法兩種方法是結合運用,相互包含的。這就是說在分析已知條件時要時刻注意題目的問題,這樣綜合才不會偏離問題;從問題出發,提出解決這個問題所必備的條件時要想到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只有這樣提出的條件才能從已知條件中找到或求出來。 有些應用題,單*上述兩種方法分析仍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教給學生另外一些分析問題的方法,拓寬解題思路。常用的有兩種,即轉化法和假設法。例如:有甲、乙、丙三袋大米,甲袋大米的重量是乙袋的3倍,又是丙袋的4倍,又知乙袋比丙袋多8千克。問三袋大米各重多少克? 這樣思考:從已知條件看出,甲袋大米的重量分別以乙袋和丙袋為標準,統一標準量是解題的關鍵。應用轉化法就能統一標準量,要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