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學作業的批改
布置作業、批改作業不僅是教學的重要環節,還是師生雙方獲得信息的重要窗口。精心設計富有彈性的作業,適當布置作業,認真批改作業能使師生雙方及時了解,接受正確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饋的速度。只有師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達到鞏固掌握的教學效果。批改作業的方法多樣化,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師生活動緊密結合為一個整體。
但是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老師上課教,課后批改作業;學生上課機械地聽,下課忙碌地做作業。學生天天做作業,老師天天批改作業,教師花費在批改作業的時間過多了,而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為了應付老師“批改”,學生天天忙于按時完成作業,不管對與錯,草草了事,一大部分學生出現了抄襲、問答案或叫人代替做作業等不良現象,教師也只好“上當受騙”,由于時間緊,批改量多(每班以60人計算,每次布置4道題,教師一次要批改240道題,若每本作業本平均用1.5分鐘,就要花去90分鐘,就要花去1時30分,再加上練習冊、平時單元測試、備課寫教案等等),教師批改作業常常用“。”簡單的匆匆代過,學生由這些符號就能知道哪道題錯了,但不知道錯在哪里?得到的只是百思不得其解的信息,找同學或同桌抄答案應付了事。新《課標》提出:“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可是天天作業全批全改是學生頭上的“緊箍咒”,束縛了學生自主、生動活潑的學習,在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的今天,要如何改變這種不良的現象呢?我做了以下一點嘗試:
1、課前預習作業,課內解決作業。
預習作業的方式改變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的嘗試,培養學生學習意識和習慣的重要方法。布置課前作業時,教師不再指導學生先怎樣想、再怎樣做,而是放手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預習例題、理解例題,在理解例題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運用所學知識,自主探究,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尋找數學規律的實踐活動和創新的過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習過程變成主動性、獨立性、個性化的體驗過程。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為主體,整個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在做預習作業時,遇到了難題,想法、體驗、感受、見解,有許多話想說,因此,我在上課時,盡量安排8—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交流學習的感受,體會和理解,交流學習方法。交流時讓學生在小組上交流自己做作業的收獲或遇到哪些問題,也可以找自己喜歡的學習伙伴,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討論在作業中所遇到的難題。而我深入學生中間或參與或點撥,在動態中組織全班學生交流的話題。
2、隨堂批改作業。
新課后,課后的作業當堂完成,采用集體討論評講、解答或采用學生先做完的先批改的方法,下課時大部分學生的作業已經完成了,減少了學生課后的作業量。
3、小組批改作業。
把學生安排成前后兩桌為一組,小組內互相批改或由小組長批改(確定一名比較全面的學生為組長),并把批改的情況向老師匯報典型范例錯題情況。
4、設計彈性作業,抽查與面批相結合。
教師根據學生的數學知識與能力水平,把學生分成優、中、差三個等級,而課后作業針對三個等級也相應設計出彈性作業,分別是必做題、選擇題、延伸題、附加題。要求差等生只完成必做題,適當考慮選擇題;中等生完成選擇題,考慮延伸題;優等生完成延伸題,考慮附加題。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學到不同的數學,完成不同的作業。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對差等生的作業,實行面批,及時了解存在的問題,給予糾正指導;對于優、中等生,實行抽查檢查或互相批改,鼓勵學生解題多樣化,尋找巧妙新穎的思路,及時向全班進行交流。
5、設立數學問題銀行。
時常課后沒有布置課外作業,而是引導觀察、了解思考例題,去發現收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做好數學日記,充實數學問題銀行的內容。
總之,通過嘗試,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了教與學雙向的互動,提高了數學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