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需要怎樣的數學知識
作者:羅國明
接觸現代數學已經一年多了,面對學生成績差距的不斷拉大,最近對部分五年級的學生進行了談心和問卷調查,發現學生有很多想法。
生1:隨著年級的增長,數學題目也開始有難度了。尤其是幾何圖形的題目,每次都被那些題目弄得頭昏眼花。所以我想學一些幾何圖形的基本知識。有時用畫線段的方法解題很簡便,我也經常用這種方法來解。
生2:以前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要么用短除法求,要么先分別寫出兩個的公倍數,然后再找出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現在經過老師的引導,我們都發現了一個規律,當(A,B)=S時,[A,B]=A×B÷S。我覺得這樣很簡便。后來老師教了大數翻倍法,小數縮倍法,我算起來更快了。
生3:我喜歡數學中的行程問題,因為這類題目不但能畫圖表示出來,還可以用算式表達出來。而且能運用到生活上去,假如一個偵探用行程問題算出了罪犯跑了多遠,就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把罪犯抓住。(此設想具有形象化的童趣)
生4:我想再多學一點行程問題,因為每次老師講的時候是聽懂了的,可每次做的時候就做不出來。
生5:我最想學方程,要是學會了方程,大多數的題目做起來只要順著題目的意思去思考,去做,既簡便有容易。以前,有一些題目我只會瞎湊,經過學習我明白了“湊”也有方法。
生6:我想邏輯推理,因為它很有趣,做起來也不會覺得累,它還能活躍我的思維,有些結合實際生活的題目,做起來回味無窮。在有趣的題目中不知不覺掌握了數學知識。
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發現學生需要的知識是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知識。從中也說明了高年級學生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事實。從教師教學的方式看,應給學生多種解法,并進行比較,讓學生感悟到用哪種方法解答更簡便,在學生感悟、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更需要給學生于適當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