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后反思的作用2
課堂教學中的“失”是指授課不得法或語言點撥欠妥,影響學生的接受,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之處。為此,課后就應該抓住它大做文章,探究出最佳的教學方法,轉“敗”為“勝”,為今后再講此課時打下良好的基礎。“失”在哪里?是錯誤地估計了學生的實際水平?是教學設計不切實?還是對教材鉆研不透,無法滿足學生的質疑?出現這類情況,也不必懊喪,應細細研究“癥結”形成的原因,然后設計改進意見,及時找出彌補的方法:或降低要求,或分步解決難點。比如在講“經緯網”一節時,在工作之初的幾年中,教學就有些不得法之處。只是按課本上的順序把應該掌握的知識點告訴了學生,沒有注意到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同時也高估了學生,認為我講一遍,他們就能明白,結果到考試時全傻眼了。把這些教訓及產生的原因和今后的預防措施記下來及時自省、吸取教訓,就能吃一塹、長一智,變教訓為經驗。從而變本節課的“失”為下節課的“得”。將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點點滴滴感受都記錄下來,日積月累,就會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不斷提高教學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