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數加、減》的教學反思
這部分內容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加、減法的意義,及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許多學生在購物時已經有了小數計算的經歷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設計了到超市購物這一情景,來共同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通過“逛超市”,讓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通過感受生活,讓學生明確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通過小數的加減計算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科學態(tài)度。本課在教法運用上充分體現(xiàn)教為主導,學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主"觀念,始終不把知識結論"端"給學生,而是通過學生自主嘗試、小組合作共同探究不同的解題策略,如口算、豎式計算等,從而達到殊途同歸的目的。
教學時教師幫助學生弄清小數點對齊的道理,注重培養(yǎng)學生概括歸納、分析運用的能力。
本課在學法指導上注重:(1)通過計算共需多少錢?來理解如何計算小數加法。(2)鼓勵學生用多種形式來計算,最終得出列豎式計算比較合適。這里因為沒有學生發(fā)現(xiàn)其他的方法,所以也就沒有得到體現(xiàn)(3)通過如何找零,自主地學習小數減法,并歸納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4)又通過同桌互當顧客和服務員,來鞏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5)最后一起觀察對比整數加減法和小數加減法的異同,來總結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使人人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為以后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1. 情景引入。通過準備旅游到超市購物這一情景,激發(fā)學習興趣,滲透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引出如何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自然而然過度到探索當中去。在平時的生活購物時經常碰到結帳,提出任選兩件商品,算一算我一共要花多少錢?在充分感知、參與、嘗試的過程中掌握新知。在和諧愉悅的氣氛中,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算一算等,進行探究性學習。且利用幫老師選商品并算算要用多少錢?進行鞏固。
2、 當學生已有算小數加法的經驗后,我又提出了:如果我只帶了20元,那么你幫我選的商品錢夠嗎?夠的話,應找回多少錢?自然而然過度到小數的減法,這個內容的學習因為有了前面小數加減法的經驗,所以還是大膽地讓他們自己計算,再交流方法。這里的難點是小數點后面數位不夠,要怎么辦?學生一般情況下,通過討論都知道要添“0”。就是這個跨度大了一些,要是先問,兩件商品哪個要貴,貴多少?然后再問29元錢夠不夠,就比較自然。
3. 因為超市買東西,這些小數有局限性,所以在后面我還安排了不是兩位小數的加減法如:(1)老師準備去旅游,帶了32.8元錢去超市購物,買了一袋薯條3.2元,一袋果汁1.95元,一個水壺6.48元。老師的錢用完了嗎?如果沒用完,應找回多少錢?⑵小明買了0.853千克香蕉,1.04千克草莓。香蕉和草莓共多少千克?香蕉比草莓少多少千克?進行彌補題目的缺陷,讓學生清楚,小數加減法不止這種情況,還有其他的類型。這也是一個擴展題,連加連減的嘗試。但是因為時間關系,沒有機會進行補充練習。究其原因,自己沒有充分估計到時間,節(jié)奏較慢,學習加法時沒有安排好,應讓學生板演,再講評,而不是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