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能表示什么》教學案例淺析與反思(精選2篇)
《字母能表示什么》教學案例淺析與反思 篇1
一、課堂回顧
1、情境導入
徐徐的清風,金黃的稻浪,搖曳的荷花,悅耳的蛙鳴。好一幅田園風光圖,在師生互相問候之后,大銀幕上出現了醉人的畫面。
師問:同學們,有一支動聽的兒歌大家還會唱嗎?如果還記得請跟著音樂一起唱起來。
“一支青蛙一張嘴,兩支眼睛四條腿——”隨著悠揚的音樂,全班同學拍著手和老師一起齊唱起來了。
老師做了一個裁判員的手勢“暫停”,歌聲漸漸停下,教室安靜下來。
師問:同學們,這支歌這樣唱下去能唱到頭嗎?
生答:(齊聲)不能!
師述:不要忘了,我們今天是數學課,請你開動聰明的數學腦袋,想個辦法用一句歌詞將它唱完了。
學生開始“交頭接耳”,一會兒便有不少人舉起了手。老師示意一生站起來回答。
生A:n只青蛙 n張嘴,2n 只眼睛4n 條腿——
師問:他概括的行不行?這里的n是什么?表示什么?
師述:A同學很聰明地用一句話概括了我們無法表達完的歌詞,在這里,他用到了一個字母n,想一想,n表示什么呢?(許多同學已經答出)對,這里用字母表示了數,并且表示的是自然數。這一辦法將一個復雜的問題簡明化了,它就是我們本章要探討的問題。
2、學生活動(1)
教師運用投影演示書中引例,即用火柴棒搭建正方形的過程后,學生按6-8人一組開始分組探究活動。學生熱情空前高漲,經過各組交流順利找到四種列代數式的方法。教師稍加點評后,讓學生計算了200個、500個正方形時的火柴根數,以此強調此處字母X可是任何自然數。
3、學生活動(2)
教師運用投影演示了書中習題3.1第3題用火柴棒搭建圖形的過程,要求學生先獨立完成,后組內交流。此時不少學生直接從圖中尋找規律而沒有擺弄火柴了。不多時各組經過交流找到了三種不同形式的代數式。教師強調此處的字母也可以是任何自然數,即用此式可計算出任意一個符合條件的圖形所用火柴數。
4、學生活動(3)
師問:字母是否只能表示自然數呢?你還能說出用字母表示數的一些例子嗎?分組討論后告訴大家。學生情緒再次進入高潮,各組開始了熱烈地討論,經過交流,呈現出多種答案,教師有意識選擇了五種板書出來:
(1) 長方形面積:s=a×b
(2) 路程公式:s=v×t
(3) 圓周率:Π
(4) 加法運算律:a+b=b+a (a+b)+c=a+(b+c)
(5) 米、千米、克、千克分別表示為:m、km、g、kg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了各式中的字母可表示什么數,并說明了(3)、(5)兩種不是這里要研究的情形。
5、最后教師出示了一組實際問題,讓學生獨立列出代數式,并針對反饋情況進行了點評,學生小結了本節課的收獲。隨后轉入學生作業的環節。
二、聽課感想
這節課運用新課標的理念,按照創設情境-自主探索-交流歸納——應用拓展的基本模式展開教學,課堂顯得生機勃勃。
1、它使我們看到充分挖掘學習素材的必要性。本課的第1節充分顯示了這一點,它說明根據學生的年齡與身心特點,聯系學生的生活經歷與經驗,準確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選取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作為問題情境,學生就學得投入,課堂就會生動活潑。
2、它使我們看到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切實可行。本節課的核心環節(第2、3、4節)均由學生在動手、動腦與小組交流中順利達到教學目標,學生表現得興趣盎然,并在探索與合作的過程中體驗了認識事物、尋求規律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促進了積極的情感的形成。
3、它使我們感受到在新課標的理念下教師角色的深刻變化。課堂上教師還學生以主人翁位置的手段不是變“滿堂灌”為“滿堂問”或“滿堂練”,而是把氣力花在挖掘學習素材上,花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與主動提出問題上,花在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上。
三、課后反思
1、學習活動的組織與控制顯得至關重要。目前,在大班額的條件下,學習小組的劃分往往人數偏多,如果組內機構不建全,小組骨干不得力,常常會出現有的學、有的玩的情況,尤其是那些基礎較差的同學,經常處在“觀眾席”上,由于小組活動時間所限,也有一些同學在小組中還沒有得到交流機會活動便宣告結束。本節課的三次小組活動都表現出這一問題。因此,教師必須科學地組織學習小組,并加強骨干學生的培養,增強自身的課堂控制能力,構建起全員動自主參與、分級控制管理的組織網絡,避免學生活動走過場、圖形勢。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2、教師指導的時機與方式顯得十分關鍵。一是學生活動前的鋪墊應當準確適度。為了學生探究問題更順利,教師在學生活動前往往會預設一些鋪墊式的臺階,這樣的鋪墊是否切中“最近發展區”將直接影響探究活動的質量。本課第2節教師在演示正方形搭建的課件時就有意提示了其形成的規律,這里的暗示對于學生的自主探究是否有利還值得探討;二是教師在學生分組活動時的指導必須恰到好處。教師應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進行個別幫助,不應以權威自居讓全體“看這里”。干預過多會抑制學生的自主探究,撒手不管又會讓困難生無所適從。本課中有一個組由于缺乏指導,第3節時僅找出一種式子便停止了活動。三是集中交流時教師的評點必須隨機應變。教師要充分運用課堂機智,抓住學生的奇異思維點掀起課堂小高潮。本節課中學生有三處異外的回答,一生在找100個正方形所用火柴根數的算式時直接給出了N個正方形的結論,教師沒作任何表態便放棄了。另有二生在找出字母表示數的例子時將圓周率、千米、千克提了出來,教師雖作了解釋,但明顯帶有此處答得不恰當的埋怨。若從贊賞學生愛動腦子的角度入手,引導到對字母表示數的作用的認識上來加以肯定,不僅會激勵當事人,還會深化全班學生的認識。
3、信息反饋渠道的開辟與梳通必須重視。分組活動時教師要“耳聽四方,眼觀八路”,將學生中反饋的信息迅速納入下一進程的教學活動中去;回答問題的學生應既有自主的也有點將的,讓各類學生都有代表出來交流;學生練習情況應既有互評,也有教師抽查,并應根據學生基礎適時抽查;優則按高標準要求與評價,差則按低標準要求與評價,并及時給予個別點撥,在課堂上體現分層教學的思想。本課在反饋與評價上顯得不夠全面,因材實教的思想不夠鮮明。
4、數學課堂教學模式與手段的選擇不能千篇一律。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形式不能機械地理解為就是學生分組討論,應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方式,否則會形成追求表面“熱鬧”的形式主義。本課第3節學生在探尋圖形規律時很明顯對分組討論的形式不那么感興趣了,因為多數學生由于前面的學習都可以在不需他人幫助的情況下解決問題了,因此,很多同學在活動中都是以獨立地從圖形中尋找規律性為主了,集體活動并不火熱,倒是有些學生的獨立思考常被一些“好事者”打斷。
《字母能表示什么》教學案例淺析與反思 篇2
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創造性解決問題,并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積極探索發現。為了完成“字母能表示什么”這一節的教學任務,我采用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由一首兒歌引入新課,接下來讓學生用火柴棒擺如圖所示的正方形
……并提出下列問題:(1)擺1 個正方形需要幾根火柴棒?擺2個正方形需要幾根火柴棒?擺3個正方形需要幾根火柴棒?面對這些問題,學生的興趣立刻被觸發了,求知欲也十分強烈,大家都躍躍欲試,爭著做用火柴棒擺正方形的游戲。
當學生做完上面的三道題時,馬上提出擺10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幾根火柴棒?擺100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幾根火柴棒?這樣就促使學生由動手到動腦,這時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大家競相發言,課堂高潮跌起。待同學們弄明白后,及時引導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問擺X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幾根火柴棒?并分組討論、交流。然后總結:①4+(3x-1)②4x-(x-1)③3x+1④x+x+(x+1),最后又引導學生從一般到特殊。問擺6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幾根火柴棒?擺200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幾根火柴棒?
這樣上課,使學生在輕松、歡快的游戲中主動獲取知識,深刻理解知識,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自主性,使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場所,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體現了開放性。
缺點:點出課題過早,時機不當,重點不夠突出。由于還做了一道 由火柴棒擺三角形的題而導致新課沒有講完。這說明本人對教材分析不夠全面,選材沒有圍繞教學目標。點題前沒有設置一種障礙。對學生提問回答時,沒有很好地分析清學生的思路,對一名女生回答的擺10個正方形需幾根火柴棒?10+(10-3)×3沒有認真傾聽和分析而加以否定。最后擺6個,200個這們的正方形需要幾根火柴棒?沒有講清用“6”、“200”代替,4+(3x-1),4x-(x-1),3x+1,x+x+(x+1)中的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