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二、看圖(書中插圖)
1.從圖中可以看出小強有個什么壞毛病?他的爸爸也有個什么壞毛?
2.為了使自己的家更溫馨,他們準備怎么做?結果怎樣?
三、家庭總動員
1.平時,你們家的家務活都是誰干的?不做家務的人都在干什么?
2.你覺得你們家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的?
3.請幾戶家庭分別說一說“立約”的內容,并做一做,使學生覺得自己的家是最完美、最溫馨的家。
四、畫一畫
1.每位同學制作一幅《歡樂家庭》畫,把自己家庭最溫馨的一刻展示出來。
2.同學互相交流。
教學目標】
1.知道溫馨的小家庭,不僅需要父母付出,也應有自己的一份功勞。
2.激發對家庭中存在的某些問題進行探索的興趣,養成探究的能力。
3.感受家庭的溫馨。
【活動準備】圖片,學生留心觀察,了解各自家庭需要努力的方向。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溫馨的家是我們的避風港,作為家庭中的一員,你準備為溫暖的家做些什么呢?
過渡:我們來看看圖中的小朋友怎么為溫暖的家出一份力。
二、看圖(書中插圖)
1.從圖中可以看出小強有個什么壞毛?他的爸爸也有個什么壞毛。
2.為了使自己的家更溫馨,他們準備怎么做?結果怎樣?
三、家庭總動員
1.平時,你們家的家務活都是誰干的?不做家務的人都在干什么?
2.你覺得你們家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的?
3.請幾戶家庭分別說一說“立約”的內容,并做一做,使學生覺得自己的家是最完美、最溫馨的家。
四、畫一畫
1.每位同學制作一幅《歡樂家庭》畫,把自己家庭最溫馨的一刻展示出來。
2.同學互相交流。
《今天我當家》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讓學生感受父母為家庭的溫馨付出的辛勞,明白家庭的幸福、自己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無私付出
2.明確“學習”和“做家務”的關系,使學生懂得用行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主動做力所能及的事,為家庭分憂。
3.使學生體驗“當家”的辛勞,提高自己料理生活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辨析引題:討論辨析:小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不必做家務。
二、播放錄像,體驗父母的辛勞
1.播放錄像(一位家長一天的工作)。
教師:這位家長一天中做了哪些事?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父母這么辛勞,我們可以怎樣來幫幫他們呢?
2.說說自己動手做一做的家務:洗菜、洗魚、剝豆……
3.反饋交流。
(1)你是怎樣做這些家務的?
(2)對自己的表現如何評價?
(3)勞動中你想到了些什么?
師:日常生活中你還能為你的父母或長輩做些什么呢?
三、制定“今天我當家”計劃表
1.學生自主制定計劃表
2.收集典型計劃表,實物投影
四、課堂延伸:課后按照計劃實施,并填好“當家反饋表”(表見書中)。
媽媽的手
【教學目標】
1.感覺家人的手與自己的手的差異,了解家人的手是由于操勞而產生了變化。
2.能以感性的語言表達對家人的尊敬。
3.愿意分擔父母的辛苦勞累,并由此產生愉悅的感受。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一張表格。
【教學過程】新-課-標-第-一-網
一、猜謎導入
謎語:五個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齊。
二、體驗媽媽的辛勞
1.說一說:握家人手的感覺;自己觀察到的家人的手有什么特點。
2.比一比:把觀察到的家長的手和自己的手畫下來,再觀察自己的手與家人的手有什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