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全冊教案 愛的港灣
愛的港灣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鄂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愛的港灣》。
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社會生活環境看,家庭是一個縮小的社會形態,家庭生活與孩子的生活態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著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系。面對獨生子女方庭日益增多,在孩子心中產生的一系列不懂的題目:自我中心、任性、自理能力差等,心中無父母,無尊長。對于父母的關心、父母的辛勤、父母的教育缺少正確、合理的熟悉。在孩子眼里,父母為子女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事,無需報答,面對現實,有必要加強對小學生的親子教育。
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程度上分析,三年級的孩子對家庭已有了初步的熟悉和了解,并獲得了較豐富的感情體驗。兒童的品德和社會形態性源于她們對生活的熟悉、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質的形成和社會形態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本課教學內容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讓她們從自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形態,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形態,內容和形式都貼近兒童的實際生活,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和認知程度。
因此,本課針對上述學情分析,確定的教學重點是:能夠從身邊的小事中體會父母的愛,真正理解“關懷是愛!期待是愛!呵護是愛!責備是愛!”這段話的深刻內涵。教學難點是:嘗試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孝敬父母。
在突破重難點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課堂上,需要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非常高漲的情緒當中,既是一次情感的熏陶,又是一種愉快的體驗。在豐富的表演及體驗活動中,讓學生感受父母養育孩子所付出的辛勞和汗水,甚至是生命,用鮮活的事例直擊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親歷為人父母的感受,特別要精心設計學生的學習歷程,及時檢驗測定學生的認知情況,關注兒童的感情變化,使學生的道德看法在感情的激活下得以形成。
設計思路
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圍繞目標分2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本課教學突出活動性、生活性。設計教學時教師充分挖掘學生生活,以尋找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入手,以大家最熟悉的身邊的誠實例子為突破口。活動的設計始終圍繞著一個:“愛”字進行。通過圖片、短片、情景表演、音樂伴奏等方式力圖在課堂營造一種“愛”的氛圍,讓孩子們在“愛的港灣”里探尋愛,感悟愛,學會愛。
教學目標
情感與態度:體會和理解愛是雙向的,父母愛子女,子女也要愛父母。引導學生觀察、記錄父母一天的工作,來體會父母的辛苦,感受父母對自己的關愛。
行為與習慣:學習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孝敬父母。
知識與技能: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學會一些勞動知識和技能,會關心他人,愿意分擔家務,有初步的家庭責任感。
教學重點
通過學生的家庭生活事件感受愛的內涵,關心愛護是愛,責備批評也是愛,進而引導學生要多關愛自己的長輩。
教學難點
嘗試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孝敬父母。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歌曲《我的好媽媽》、《小烏鴉愛媽媽》、《讓愛住我家》、真愛父母創造奇跡的錄像片段、母親懷孕過程片段并制作課件。愛心卡片若干。
學生準備:詢問自己名字的來歷和含義。觀察家人在一天中為自己所做的事情,并做好觀察記錄。詢問媽媽懷孕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