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糧食》(通用4篇)
《珍惜糧食》 篇1
一、學情分析
隨 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模式使得現在孩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不知稼穡之辛苦,再加上有些家長勤 儉觀念淡薄,缺乏對孩子進行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教育意識。因此,現在孩子浪費糧食的現象日益嚴重:教室垃圾筐里躺著只咬了一口的面包;餐桌下撒了一地的米 飯……這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現象為我們的教育敲響了警鐘:通過開展珍惜糧食的活動來啟迪學生感受勤儉節約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尊重農民、珍惜勞動果實的情感; 讓學生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已刻不容緩!
二、案例解讀
品 德與生活課程強調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把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把兒童的現實生活作為主要的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兒童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提升兒童的生活品質和能 力,促進兒童發展。在教學《珍惜糧食》這課時,我在課前布置學生通過各種渠道了解與糧食有關的一些資料(如浪費糧食的現象、糧食怎么來的……),并做好適 當的記錄,然后請學生把收集到的材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并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在切身的體驗過程中油然而生——珍惜糧食的必要性。下面是我教學中的一個 片段:
師:“浪費糧食的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課前,同學們都對自己身邊浪費糧食的情況作了調查,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吧!”
小組內交流調查情況,教師巡回指導。
全班交流、匯報!
生1:我和家人每次去飯店都可以看到餐桌上嚴重浪費糧食的“慘局”。
師: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有什么感覺?
生2:那次春游,我發現同學浪費糧食很嚴重,吃不完的就扔到垃圾桶里,好可惜!
生3:我也曾做過浪費糧食的事,有時看到媽媽煮的飯好吃我就盛得很多,但每次吃不到一半我撐不下去,于是我就其余的倒掉。以后我不再貪吃,能吃多少就盛多少,做到不浪費!
師:你不僅發現自己的錯誤,還能勇敢地承認,真是個好孩子!
……
學生們匯報自己發現和通過調查、采訪了解到的種種浪費糧食的現象!
師:同學們調查得真不錯!那你覺得這種浪費糧食的行為對嗎?為什么?
生1:不對,因為課前我通過收集有關資料知道了糧食是農民伯伯、阿姨們辛辛苦苦勞動的成果,所以我們要愛惜糧食!
生2:我也認為不對,我通過調查知道災區的人民在煎受著饑餓的痛苦。我們不要浪費糧食,把節約下來的糧食捐給災區人民!
生3:我也認為不對,我通過調查知道了糧食對我們的身體發育有很大的作用,如果不好好吃飯,我們就長不高,也長不好,所以我們不能浪費糧食。
師:同學們真能干!你們還知道哪些有關糧食的知識,能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嗎?
生1:我爺爺是個老農民,我從他那了解到從春天播種到秋天收獲,農民伯伯、阿姨都非常辛苦,要頂著烈日,冒著酷暑去翻地、打壟、播種、澆水、鋤草、除害蟲、收割、晾曬、脫粒,有了這樣辛苦的勞動,才能產出糧食!
生2:我在媽媽的幫助下,從知道我愛吃的面包、蛋糕、還有面條都是面粉加工而成,而面粉是由一種糧食小麥加工而成的。從而我了解到糧食的生產過程是一個煩瑣的過程,因此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糧食!
三、教學反思: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就是要為兒童架起通向生活的橋梁,把兒童與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的生活中去,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并以其引導和提升自己的真實生活。
1、在教材與兒童生活之間建立一種內在的、有機的聯系。
教 材是課程和教學的一種主要資源。品德與生活教學應該是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兒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兒童的過程,引導兒童進入或重新進入自己真實的生活世界,對自 己的真實生活進行有意的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同時,這個過程引導和提升兒童的生活、使兒童的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
2、引導兒童以主體的身份關注、實踐和創造自己的生活
對于兒童來說,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對他有意義的、真正的生活;對于品德與生活教學來說,只有引導兒童關注和“實踐”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意義的教學,只有引導兒童學習和學會創造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效的教學。
3、關注兒童當下、即刻的真實生活
新 教材較好地注意到選取兒童當前正在進行的“生活事件”作為范例,在教學中應注意通過關注兒童當下、即刻的真實生活,在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之間建立一種“意 義牽涉”、“利益”關聯的關系,一方面使兒童面對教材“生活”產生情感的觸動,使教材對于兒童而言是“價值有涉”的,另一方面,引導兒童對當前的真實生活 進行觀察、思考、反省、體驗,并最終走向更好的生活實踐。
課 堂生活只是兒童整體生活的一個部分,課堂和學校里的資源也只是課程和教育資源的一個部分。因此,品德教學應從課堂生活拓展到兒童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 最大限度地、立體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使學校、家庭、社會都成為品德教育的場所;使游戲、電視和網絡,使教師、家長、公眾以及兒童自己都成為品德教育者。 總之,使兒童的全部生活和兒童生活周圍中的一切事、所有人都成為教育資源和教育者
《珍惜糧食》 篇2
一、班課課題:珍惜糧食,吃好盤中餐
二、本課目的:通過召開這一次主題班會,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的習慣,讓同學反思自己對待糧食的態度,從而懂得日常飲食的一些良好習慣,能做到愛惜勞動果實;讓同學們養成物盡其用,不浪費,勤儉節約的好品質。
三、本課形式:表演、小品、背誦等
四、過程設計:
。ㄒ唬 主持人宣布班會開始導出班會主題
古人云:身披一縷,當思織女之勞;日食這餐,每念農夫之苦。如果沒有糧食,人類將無法生存。如果沒有糧食,中國何談發展。
(二) 讓本放小記者對本班同學以珍惜糧食為中心進行采訪,并將采訪答案與同學交流。
。ㄈ 請同學們觀看《小品喜怒哀樂羊肉串》,以此告戒同學們珍惜糧食的重要性。
食品問題早已不是個新話題了,“節約糧食”更是我們從小便熟知的字眼。不管是從何麗珠和朱佳穎演出的小品還是李奕煒等同學演出的小品,我們不難得知隱藏其中的道理。
(四)以令人震驚的數據來告訴同學節約糧食的重要性,培養同學們勤儉節約的好品質,好品質。最后,宣布班會結束。
我們不妨算這樣一筆帳:倘若一個人每天節約一米粒米,那么十億人可節約多少?五千多公斤!一年可以節約將近兩千萬斤,折合人民幣兩千萬元。這筆錢若按每所“希望小學”五十萬元算,則可蓋40所“希望小學”。按每人學雜費三百元計,則可使七萬多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難道你不為這筆數目所震驚嗎?你的心不為之一顫嗎?
(五)教師小結。
節約糧食,不僅僅是一種口號,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和所有人的號召與呼吁,我們希望它是一種情結,熔鑄在你與我的心中,從而自覺的作到節約糧食,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現在做起!
《珍惜糧食》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圖片和教師的講解理解古詩《憫農》的含義,初步學習古詩。
2.在欣賞、朗誦故事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古體詩與兒歌的區別。
3.知道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愛惜糧食。
活動準備:
自制古詩圖片1幅。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初步了解古詩內容。
教師:圖畫上畫了什么?
教師:畫面上畫的是誰?他在干什么?人們是怎樣干活的?天氣怎么樣?人們在干活的時候感到怎么樣?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ㄒ龑в變鹤屑氂^察畫面的背景、人物的動作、表情等,并用較完整的語句表達自己對圖片內容的理解。)
2.在理解圖片的基礎上,引導幼兒欣賞、學習古詩。
——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講述圖片的內容。
——幼兒傾聽教師朗誦古詩兩遍,初步理解古詩的內容,感受其意境。
3.引導幼兒圍繞古詩內容進行集體討論,進一步理解古詩。
教師:古詩的名字叫什么?(引導幼兒了解古詩的名字。)
教師:你聽到古詩里說了什么?這句古詩說的是什么意思呢?(鼓勵幼兒用古詩的句子回答問題,初步感知古詩中的語句。鼓勵幼兒將古詩句子和教師講述的故事內容向匹配,理解古詩每一句詩的大概含義。)
4.幼兒學習跟著教師完整地朗誦古詩2~3遍。
5.教師提問:你對哪一句聽不太懂?教師:農民伯伯種糧食可真辛苦!我們應該怎樣愛惜糧食呢?
6.幼兒個別優美的朗誦古詩
《珍惜糧食》 篇4
每學期一次的“生活.鄉土.藝術”活動在倉幼拉開了序幕,活動的形式更是別出新裁: 幼兒作品展示、家長作品展示、教師展示課等,我勇于接受了這次的展示課,在教研組的討論與支持下,我決定挑戰一下自我,上一堂中班社會課,社會課對于我來說真的是難以把握的一個領域,那么應該設計怎么樣一堂課呢?無疑給自己出了一個難題。
思考之余我覺得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都非常優越,加上受社會上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等壞風氣的影響,在幼兒園里幼兒挑食、剩飯的現象十分普遍。針對這種情況,我結合鄉土藝術周系列活動,設計了中班社會《珍惜糧食》這一堂課。目的是讓農村的幼兒借助本土原有的農作物來了解糧食來之不易,并知道成人勞動的艱辛,萌發對農民的感激之情, 并懂得要愛惜糧食。
教案設計出來之后便是試教,試教是一個長期與痛苦的過程。一次次的試教,我的教案是改了又改,課堂是改了又試,雖然這個成長的過程是漫長的,但我感覺自己正在一點一點的進步。從第一次的教案目標修改:了解農民種田的辛苦,萌發對農民的感激之情——了解米飯的來歷,感受農民、食堂阿姨、食堂叔叔勞動的辛苦;知道糧食來之不易,懂得要愛惜糧食——懂得要愛惜糧食,萌發對農民的感激之情。到最后一次的執教展示,自我感覺還是有進步的,如:當第一次我試教過后,我們教研組的老師就給我提了意見:表揚幼兒的語言可以再豐富些、動作可以再夸張化點、提問幼兒的形式可以在多一些、出示的ppt照片可以再精煉些。聽了大家的意見之后,我又經過了教案的重新修改與自我的重新準備,第二次試教,試教過后,發現自己有一個原則性的問題,就是我每次給幼兒提問題時總是提一半,這無疑給幼兒壟斷了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再次自我反思與準備,到最后的展示,我感覺自己又提升了一步。
整堂課上下來,我感覺自己的亮點有三。
一、這堂課選材不錯,能結合幼兒的生活實踐。讓幼兒通過課堂知道農民的辛苦,從而學會珍惜糧食。
二、課堂思路清晰,能夠有效的提問,提問方式多樣性。從個人回答到朋友間的討論。
三、課前準備比較豐富,既有ppt,又有視頻,能夠吸引幼兒眼球。
四、教態好,聲音響亮、待人親切,富有感染力。
當然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
如:一、上課時讓幼兒學著做一做時,動作可以再夸張化一些,這樣能夠帶動幼兒的情緒。二、ppt照片可以再精煉些,讓幼兒一目了然,有些鏡頭可以拍的再大些,像農民冒著太陽流汗時的照片。
另外,我感覺自己是幸運的,有一幫姐妹在背后默默的支持我,還有一個師傅在背后默默的幫助我,才使我能夠大膽的展示這堂課,相信我會繼續努力,爭取在下次的展示課上能有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