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快樂(通用4篇)
分享的快樂 篇1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與他人分享食物與玩具。
2、 學習關心同伴和他人。
活動一、分香蕉
活動目標 :1、 通過情景表演讓幼兒初步感知與別人分享是快樂的事。2、 學習關心別人,和他人分享。 活動準備:情景表演 活動過程:
1、 提出要求,觀看表演。媽媽買了小明最愛吃 的香蕉,回到家中。小明很高興的接過香蕉。一根組奶奶,一根給媽媽,留下一根給爸爸,剩下一根自己吃。奶奶,媽媽夸獎小明,小明聽了心里真高興,臉上笑瞇瞇的。
2、 通過提問幫助幼兒感知與別人分享是快樂的事。 a、 小明為什么臉上笑瞇瞇的? b、 小明為什么高興? c、 奶奶,媽媽為什么夸獎小明? 小結:小明把最喜歡吃的香蕉,分給奶奶、媽媽,爸爸吃,關心他們。奶奶,媽媽夸獎他,所以他感到高興、快樂。 d、 如果你是小明,你會怎么做? 活動二:吃桔子
活動目標:通過實際活動讓幼兒學習如何與他人分享,體會分享后的快樂。活動準備:少于幼兒人數的桔子。 活動過程:
1、 教師分發少于幼兒人數的桔子,設置問題。 今天,老師帶來了我最喜歡吃的桔子,我要分給大家吃。
2、 啟發幼兒想辦法,關心他人。 提問:哎呀!桔子不夠分了,怎么辦?
3、 表揚關心他人,分桔子的 幼兒。 教師把桔子分給小朋友,看到你們喜歡吃桔子,心里真高興。 討論 a、 開始,有些小朋友沒有拿到桔子心里怎么樣? b、 你們吃到桔子心里怎么樣? c、 你們 為什么把桔子分給小朋友吃?
小結:我們關心別人,別人就會快樂。看到別人快樂,我們心里就會高興。 活動三;和朋友一起分享。
活動目標:讓幼兒主動地關心他人。活動準備:每周一交,請小朋友帶最喜歡的玩具或食物來園。
活動過程:
1、 教師提出活動的要求。我們關心別人,別人就會快樂。看到別人快樂,我們心里就會高興。以后我們把最喜歡 的玩具或食物帶到幼兒園,給好朋友玩和吃。
2、 活動中提醒幼兒愛護別人的玩具。
3、 每次活動結束后,教師都要詢問幼兒的感受,解決存在的問題。引導幼兒從關心他人中獲得快樂。
分享的快樂 篇2
(人教新課標)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教案
第二單元 我們共歡樂
第三課 分享的快樂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培養心中有他人的集體主義精神。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意見。
(3)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共同完成“設計活動”。
2.過程與方法:
(1)體驗參與合作和分享的過程。
(2)嘗試用不同方法進行探究活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欣賞自己和別人的優點與長處。
(2)學習與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愿意想辦法解決。
二、教學重點:
學會與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樂,培養良好的參與、合作意識。
三、教學難點:
理解分享是種快樂。
四、教學過程:
活動一:我們的“分享日”,享受快樂。
引導談話:課前大家都準備了一些自己喜歡的物品,老師建議把今天定為我們班的“分享日”。請大家拿出自己最喜歡的物品和小朋友們一起分享你的快樂的吧。(板書課題:分享的快樂)
我看到很多同學都帶來了自己喜歡的東西,誰來介紹一下自己的物品,讓其他同學欣賞。
學生匯報。
剛才同學們介紹自己的物品時,當別人贊美你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你欣賞別人的物品時又有什么收獲?請大家在組內互相交流一下。
(同學們在小組內活動)
小結:你的快樂和另一個同學分享是兩個人的快樂,假如和更多人分享,就變成了更多的快樂。
(板書:分享——快樂)
活動二:回歸生活,體驗分享
因為今天是好日子,你們看,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引起糖果,你們想嘗一嘗嗎?但要想吃糖果先猜一猜這是什么?(小游戲)
教師出示游戲規則:每組出一個謎語,其他組猜,猜謎語時,誰先搶答出正確答案,誰就能獲得糖果。
(游戲)
幾位拿到糖果的同學可以品嘗糖果了,享受成功的喜悅吧!
(1)你為什么要分給其他同學吃?
(2)你自己吃糖果,吃的時候有什么感受?
如果東西僅僅自己享受,并不一定快樂,大家一起享用會更快樂。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下面請大家看圖片。
圖片一:放學時下雨了,小剛沒有帶雨具,小明拿著傘準備回家,他該怎樣做?
如果小明家離學校很近,他會怎樣做?
圖片二:美術課上,大家都在畫畫,小立發現自己沒帶彩筆,他很著急,同桌小紅發現了,她會怎樣做?
在你的生活中遇到過幫助別人或被別人幫助的事嗎?請說給大家聽一聽。
在別人遇到困難時,我們為什么要幫助別人?
小結:在生活中,無論幫助別人,還是得到別人的幫助這都是一種幸福。(板書:幸福)
活動三:體會小組學習合作的分享快樂
剛才我們體驗了分享的快樂,大家愿不愿意把分享的快樂帶到每個小組。那好,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設計一個作品,讓我們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1.以小組為單位制做作品
2.小組成果展示交流(每組派一名代表,將作品介紹給大家,并談感受。
小結:在我們小組活動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在相互交換意見后,集中大家的智慧,使我們的作品豐富多彩,讓我們感受到了分享的樂趣。
活動四:聽故事,理解分享既是為他人,也是為自己
同學們,你們都聽過哪些故事?
聽了這個故事,從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結:是啊!每個人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有了彼此間的關愛,那么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得更美好。
(板書:關愛)
質疑:請同學們打開書32頁,看看還有沒有不懂的地方,我們共同解決。
總結:今天大家都將自己心愛的物品拿出來和朋友分享,使自己和他人都很快樂。為了讓大家更好欣賞物品、分享快樂,我們在下節課設計幾個活動角,將這些物品進行分類。
分享的快樂 篇3
第一課時
關愛別人、分享快樂,這是社會文明的體現,也是時代進步的標志。這種風貌和精神正越來越多地滲入家庭,融入社會,已成為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旋律之一。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第二單元第3課的《分享的快樂》是讓學生體驗由共同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它旨在從人和人之間互動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說明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與人之間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援助,而與人分享快樂是一種人間真情交流和心靈溝通。根據品德社會課活動性這一特點,我把整節課設計以活動的形式展開。具體安排如下:全班分成6組,每組8人,每組成員圍坐在一起,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經驗相融合,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主體性,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
教學目標:
1.體會與他人分享時的快樂和自我滿足感。
2.學會與人交流,分享快樂,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體察他人的情感。
3.培養與人分享快樂的情感。
教學重點:學會與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樂,培養良好的參與、合作意識。
教學難點:理解分享是種快樂。
教學流程:
活動一:我們班的“分享日”,享受快樂
師:(過渡)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是我們班的“分享日”。你知道為什么稱今天是“分享日”呢?
生:就是每個人把自己喜愛的物品帶來后,讓大家共同分享。
師:對。我看見很多小朋友都帶來了東西。請你來介紹一下,讓其他同學來欣賞。
生1:這是車模,是我讀二年級時做的科技作品,在校比賽中得的獎。
生(齊):哇,真棒,我們好喜歡。
生2: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書名是《十萬個為什么》,里面介紹了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你們喜歡看嗎?
……
師:好呀,現在八人一組互相交流自己的物品,你也可以把自己組的物品推薦給其他組,好嗎?
小組活動,教師巡視。
【點評:學生帶來了集郵冊、圖書、植物等。教師先安排個別學生上臺介紹,再分組活動。這個環節的設計,教師應留給學生一定的活動空間,主要讓學生介紹自己的物品與他人交流,把學生的主動性調動起來,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欣賞別人的作品美,從而獲得交流的快樂。】
師:剛才在交流中,當別人欣賞甚至愛不釋手你的作品時,你感受如何?
生1:當徐月紅欣賞我帶來的菊花,聽到了她的贊美詞,我的心里像灌蜜一樣甜。
生2:當張佳欣賞我帶來的《自然科學》時,我覺得自己帶來的物品很有價值,原來她和我有一樣的愛好,我真高興。
師:現在我再請你們談談當你欣賞別人的東西時,你又有什么收獲呢?
生:當我欣賞王璐帶來的集郵冊時,我心里好感謝她,因為她能借給我看,使我能理解到很多課外知識,我好高興。
……
師:對呀,你有一個快樂拿出來與另一個同學分享,就變成了兩個人的快樂。假如有三個甚至更多的同學與你分享,就變成了更多人的快樂。
【點評:教師讓學生在交流之后談感受,讓學生自然地感受到給予是一種快樂,有快樂要與人一起分享。】
活動二:回歸生活,體驗分享
師:(過渡)小朋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課件一:下雨天,同學們陸續回家了。一個同學站在校門口,焦急地望著天空。這時,小明同學拿著傘剛要回家,小明該怎么辦?
師:你們想小明會幫助他嗎?怎么幫助?老師補充一下,小明家離學校很近。請大家選擇一個合理地幫助方式。
課件:小明把傘借給那個同學,自己冒雨回家。
小明讓這個同學在學校等他,他回家取傘給他。
小明把這個同學送回家后再回家。
生1:選第二種。因為小明離家很近,所以他可以回家取傘借給這個同學。
師:為什么選第二種而不是選第一種或第三種呢?
生2:選第一種情況,小明自己衣服會淋濕,會著涼感冒。第三種情況不合理。如果同學家很遠,他就會走很長的路,花很長時間,是第二種情況合理。
師:對,在生活中你可能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老師希望你們在幫助別人時,能正確選擇最好的辦法。
課件2:這是一節美術課,人家都在畫畫。這時,丁丁上顏色時,發現書包里的水彩筆沒帶,他坐立不安。這時,同桌冬冬發現了──
師:請大家想想,冬冬這位小朋友會怎么做?
生1:她應該借給他。因為她有水彩筆,可以與丁丁一起分享。他們會成為好朋友的。
生2:冬冬借給了丁丁水彩筆,得到丁丁感謝時,心里會很高興的。
生3:冬冬幫助丁丁,以后丁丁有困難時,他也會幫助她。
師:(小結)在生活中,當別人遇到困難時,我們應盡力幫助別人。這樣,別人分享你的快樂,一個快樂就變成兩個快樂,那么生活不是變得更美好嗎?
【點評:教師通過課件為演示,選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有教育價值的內容讓學生去思考、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情況和困難,力求避免說教式道德觀念的灌輸,而是培養學生學會一種合理的道德思維。它帶給我們的友情和歡樂是自覺的、自愿的、愉悅的。】
活動三:小記者行動,感受分享
師:剛才我們看了兩個片斷,那么請大家回憶一下,在生活中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受?老師請你當小記者,采訪一下自己班的同學,并完成表格。
我的調查記錄采訪對象 調查內容 我的發現與感受 (活動結束后,老師讓小組派代表上臺匯報,每一個同學上臺都帶上表格。)
生1:我采訪的對象是戴浩楨同學。調查內容是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我的發現是他在一次春游活動時,知道另一個同學忘帶水壺,就主動把水壺給他一起享用,他的行為值得我學習。
生2:我在采訪中,最佩服的是小明同學。當他在住院期間,看到同床的小弟弟看著他吃水果時,就把水果分給小弟弟一起享用。我發現幫助別人是一種享受,讓別人分享你的快樂,是件幸福的事。
生3:我在采訪中,有位同學告訴我,在一次上體育課時,一個同學忘了帶鏡子,向他借時被他拒絕了。后來,當他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那個同學不計前嫌,主動地幫助他,他覺得很羞愧。他說以后一定會盡力去幫助別人。
師:每個人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彼此間的關愛和幫助。才有了彼此的分享快樂。那么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得更美好。
【點評:教師在處理這一環節時,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素材,讓學生各抒己見,并適時評價,孩子自己能解決的事,應讓孩子自己想辦法。】
課外拓展:把帶來的物品分類,課余交流。
教學反思:
1.靈活處理教材。
《分享快樂》這課我打算2課時完成。在第一課時安排上,不拘泥于教材的格式,而是根據學生的生活特點和認知水平,靈活地安排第三環節小記者行動,感受快樂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與他人分享快樂的感受,體現了品德與社會課程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的特點,培養與人合作意識,這是人與人共存的需要。
2.適當拓展,體現創造性。
新課程的一個特點就是給學生留有自由發展和創造的空間。因此,我讓學生在課余將帶來的物品統一歸類。如生物角、圖書角、收藏角等。再進行交流,讓學生學會探究,懂得集體智慧的力量,從而也感受分享的快樂。
3.主動參與,大膽活動。
新課程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讓他們大膽活動,這也形成了共識。在這堂課設計中,我不僅考慮要讓學生動起來,更多的考慮是主體參與的廣泛性。為此,我設計了三個活動環節:交流物品,分享快樂;看課件,體驗快樂;小記者行動,感受快樂。還在活動中,創造了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這樣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分享的快樂 篇4
浙江省北侖區霞浦中心小學 阮雪君
第一課時
關愛別人、分享快樂,這是社會文明的體現,也是時代進步的標志。這種風貌和精神正越來越多地滲入家庭,融入社會,已成為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旋律之一。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第二單元第3課的《分享的快樂》是讓學生體驗由共同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它旨在從人和人之間互動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說明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與人之間不是孤立的,需要彼此援助,而與人分享快樂是一種人間真情交流和心靈溝通。根據品德社會課活動性這一特點,我把整節課設計以活動的形式展開。具體安排如下:全班分成6組,每組8人,每組成員圍坐在一起,力求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經驗相融合,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與主體性,在參與、合作中,體驗分享的快樂。
教學目標 :
1.體會與他人分享時的快樂和自我滿足感。
2.學會與人交流,分享快樂,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體察他人的情感。
3.培養與人分享快樂的情感。
教學重點:學會與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樂,培養良好的參與、合作意識。
教學難點 :理解分享是種快樂。
教學流程:
活動一:我們班的“分享日”,享受快樂
師:(過渡)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是我們班的“分享日”。你知道為什么稱今天是“分享日”呢?
生:就是每個人把自己喜愛的物品帶來后,讓大家共同分享。
師:對。我看見很多小朋友都帶來了東西。請你來介紹一下,讓其他同學來欣賞。
生1:這是車模,是我讀二年級時做的科技作品,在校比賽中得的獎。
生(齊):哇,真棒,我們好喜歡。
生2: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書名是《十萬個為什么》,里面介紹了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你們喜歡看嗎?
……
師:好呀,現在八人一組互相交流自己的物品,你也可以把自己組的物品推薦給其他組,好嗎?
小組活動,教師巡視。
【點評:學生帶來了集郵冊、圖書、植物等。教師先安排個別學生上臺介紹,再分組活動。這個環節的設計,教師應留給學生一定的活動空間,主要讓學生介紹自己的物品與他人交流,把學生的主動性調動起來,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欣賞別人的作品美,從而獲得交流的快樂。】
師:剛才在交流中,當別人欣賞甚至愛不釋手你的作品時,你感受如何?
生1:當徐月紅欣賞我帶來的菊花,聽到了她的贊美詞,我的心里像灌蜜一樣甜。
生2:當張佳欣賞我帶來的《自然科學》時,我覺得自己帶來的物品很有價值,原來她和我有一樣的愛好,我真高興。
師:現在我再請你們談談當你欣賞別人的東西時,你又有什么收獲呢?
生:當我欣賞王璐帶來的集郵冊時,我心里好感謝她,因為她能借給我看,使我能理解到很多課外知識,我好高興。
……
師:對呀,你有一個快樂拿出來與另一個同學分享,就變成了兩個人的快樂。假如有三個甚至更多的同學與你分享,就變成了更多人的快樂。
【點評:教師讓學生在交流之后談感受,讓學生自然地感受到給予是一種快樂,有快樂要與人一起分享。】
活動二:回歸生活,體驗分享
師:(過渡)小朋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課件一:下雨天,同學們陸續回家了。一個同學站在校門口,焦急地望著天空。這時,小明同學拿著傘剛要回家,小明該怎么辦?
師:你們想小明會幫助他嗎?怎么幫助?老師補充一下,小明家離學校很近。請大家選擇一個合理地幫助方式。
課件:小明把傘借給那個同學,自己冒雨回家。
小明讓這個同學在學校等他,他回家取傘給他。
小明把這個同學送回家后再回家。
生1:選第二種。因為小明離家很近,所以他可以回家取傘借給這個同學。
師:為什么選第二種而不是選第一種或第三種呢?
生2:選第一種情況,小明自己衣服會淋濕,會著涼感冒。第三種情況不合理。如果同學家很遠,他就會走很長的路,花很長時間,是第二種情況合理。
師:對,在生活中你可能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老師希望你們在幫助別人時,能正確選擇最好的辦法。
課件2:這是一節美術課,人家都在畫畫。這時,丁丁上顏色時,發現書包里的水彩筆沒帶,他坐立不安。這時,同桌冬冬發現了──
師:請大家想想,冬冬這位小朋友會怎么做?
生1:她應該借給他。因為她有水彩筆,可以與丁丁一起分享。他們會成為好朋友的。
生2:冬冬借給了丁丁水彩筆,得到丁丁感謝時,心里會很高興的。
生3:冬冬幫助丁丁,以后丁丁有困難時,他也會幫助她。
師:(小結)在生活中,當別人遇到困難時,我們應盡力幫助別人。這樣,別人分享你的快樂,一個快樂就變成兩個快樂,那么生活不是變得更美好嗎?
【點評:教師通過課件為演示,選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有教育價值的內容讓學生去思考、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情況和困難,力求避免說教式道德觀念的灌輸,而是培養學生學會一種合理的道德思維。它帶給我們的友情和歡樂是自覺的、自愿的、愉悅的。】
活動三:小記者行動,感受分享
師:剛才我們看了兩個片斷,那么請大家回憶一下,在生活中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受?老師請你當小記者,采訪一下自己班的同學,并完成表格。
我的調查記錄
采訪對象
調查內容
我的發現與感受
(活動結束后,老師讓小組派代表上臺匯報,每一個同學上臺都帶上表格。)
生1:我采訪的對象是戴浩楨同學。調查內容是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我的發現是他在一次春游活動時,知道另一個同學忘帶水壺,就主動把水壺給他一起享用,他的行為值得我學習。
生2:我在采訪中,最佩服的是小明同學。當他在住院期間,看到同床的小弟弟看著他吃水果時,就把水果分給小弟弟一起享用。我發現幫助別人是一種享受,讓別人分享你的快樂,是件幸福的事。
生3:我在采訪中,有位同學告訴我,在一次上體育課時,一個同學忘了帶鏡子,向他借時被他拒絕了。后來,當他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那個同學不計前嫌,主動地幫助他,他覺得很羞愧。他說以后一定會盡力去幫助別人。
師:每個人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彼此間的關愛和幫助。才有了彼此的分享快樂。那么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得更美好。
【點評:教師在處理這一環節時,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素材,讓學生各抒己見,并適時評價,孩子自己能解決的事,應讓孩子自己想辦法。】
課外拓展:把帶來的物品分類,課余交流。
教學反思:
1.靈活處理教材。
《分享快樂》這課我打算2課時完成。在第一課時安排上,不拘泥于教材的格式,而是根據學生的生活特點和認知水平,靈活地安排第三環節小記者行動,感受快樂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與他人分享快樂的感受,體現了品德與社會課程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的特點,培養與人合作意識,這是人與人共存的需要。
2.適當拓展,體現創造性。
新課程的一個特點就是給學生留有自由發展和創造的空間。因此,我讓學生在課余將帶來的物品統一歸類。如生物角、圖書角、收藏角等。再進行交流,讓學生學會探究,懂得集體智慧的力量,從而也感受分享的快樂。
3.主動參與,大膽活動。
新課程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讓他們大膽活動,這也形成了共識。在這堂課設計中,我不僅考慮要讓學生動起來,更多的考慮是主體參與的廣泛性。為此,我設計了三個活動環節:交流物品,分享快樂;看課件,體驗快樂;小記者行動,感受快樂。還在活動中,創造了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這樣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