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2導學案(精選3篇)
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2導學案 篇1
第三課 我生活的社區
教學目標
1了解城市型社區的不同特色以及社區里的設施和機構。知道城市社區的人們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2體驗社區里的功用設施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懂得要愛護社區的公共設施。
3初步了解社區的一些機構,以及村鎮,街道干部為搞好社區建設所做的努力,懂得要尊重他們。
4了解社區的發展,感受人們生活環境的不斷改善。
課時:一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
一 談話引入課題
1、大家都有一個可親可愛的家,今天我們來說我們的家住在哪里?
2、讓學生說說我們身邊都有寫什么?
二 社區里有什么
1、說說字家附近除了商店,郵局,派出所還有些什么?
2、談談你最喜歡的是哪個地方?為什么?引導學生尊敬,感謝為我們提供服務的人。
3、學生說說社區有哪些設施?感受這些設施給人們帶來的方便。
4、小小聰明泉:我們應該這樣保護使用這些設施呢?
三社區里發生了什么變化?
1、比一比:社區里多了什么變化?
2、你喜歡這些變化嗎?為什么?讓學生感受生活的變化
四 社區的日常生活
1、說一說:自己平時都在干些什么?早上,中午和晚上。你的鄰居們有干寫什么?
2、你覺得生活得開心嗎?為什么?感受社區帶來給我們的快樂。
五 歸納總結
1、說說自己的家是在哪種社區?
2、你眼中的城市社區是怎樣的?農村社區呢?
3、比一比:城市社區和農村的不同之處。
4、城市社區和農村的相同之處。
小結:社區雖然不同,但生活環境都不斷改善,這里共同的我們的生活必定會更加幸福電腦播放輕松的背景音樂再展開談話,引入話題。
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2導學案 篇2
第二課、我們的學校
一、教學目標
1、結合自己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體會學校生活的快樂,以及學校與自己成長的關系。
2、通過觀看學校的櫥窗、展板、專欄、校園特色角等,感受校園文化的豐富內涵,在增強對學校的親近感的同時,獲得積極的人生啟迪。
3、通過了解學校的發展變化和全校師生取得的各種成績,形成為學校感到驕傲自豪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之中,讓學生產生“我也要為校爭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和不同類型的學校,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進對學校的認識和對未來學校的憧憬。
二、教學重點
體會學校生活的快樂,以及學校與自己成長的關系。感受校園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對學校的親近感。
教學難點
從校園文化中,獲得積極的人生啟迪,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產生為校爭光的愿望。
三、活動準備
1、收集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的照片,學校的展板、專欄、文化墻、校園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及過去和現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圖片。
2、收集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和不同類型學校的照片。
四、教學過程
。ㄒ唬┮魳芬耄
1)播放歌曲《校園中的喜悅》
2)提問:聽了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嗎?你們喜歡學校的生活嗎?
。ǘ┴S富多彩的學校生活。
1)看圖片,了解學校開展了哪些活動。
2)說說自己參加學校活動的紀念品,回憶自己參加的學校活動,如入隊時的照片,參加活動時的照片,比賽中獲的獎,春游時買的小紀念品,活動后寫的日記,上課時畫的圖畫,制作的美術作品。
3)講一講對自己印象最深的學;顒。
(三)校園文化探秘
1)將學生實地了解到的本校的校園文化寫成一個小報告。內容可以為“校園文化面面觀”、“我最感興趣的一角”、“我給校園文化的寄語”等幾方面展開。
2)小組討論,學校設計這樣的校園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3) “小小設計師”: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實際,動手設計學校文化環境,并交流一下自己的設計方案。
(四)我給學校寫歷史
1)以小組為單位,調查、訪問學校成立至今的歷程,學校歷年來取得的成績,優秀學生、模范教師的事例。
2)多種形式向全班同學匯報各組收集的資料。
3)大家談談自己調查后的感想,暢想學校的未來可以是怎樣的。
(五)學習研究活動
1)給出研究課題:不同地區的學校;不同時期的學校;不同類型的學校。學生自由組合成三個學習小組,開展研究學習。
2)請學生分組依次上臺進行匯報交流,介紹自己小組的研究課題。
3)教師分別對各組內容進行補充、講解,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共同學生。
4)教師向學生介紹自己為了實現當教師的理想,曾經就讀了哪些類型的學校。學生談談自己的父母或周圍的人曾經上過哪些學校。
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2導學案 篇3
教材分析:本課題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主體中的教學內容。位于第2—7頁。本課是學生們接觸《品德與社會》的第一課,家庭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安排本節課讓學生們從家庭入手,進而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從親情入手,進而了解親人,感受溫暖。從熟悉的生活入手,進而了解過去,珍惜現在。
學情分析:三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的關系,已經有“家”這個概念,但對“家”的理解和認識卻不深入。他們知道最親的家庭成員,但絕大多數同學對自己的家庭成員了解不深,更不了解長輩們小時候的生活,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更加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激發愛家的情感,同時感知社會進步給家庭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調查了解家庭的過去和長輩們小時候的生活,進一步加深對家庭的認識和了解,感知社會進步給家庭生活帶來的變化。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適應家庭生活能力,教育學生要學著為父母分憂,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目標:掌握介紹家庭情況順序,培養對家的親近感和歸屬感。創設幸福家庭生活情境,通過講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家庭的溫暖,激發愛家的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家庭的溫暖,培養對家的親近感和歸屬感。
教學難點:感恩父母,怎樣做父母的好孩子。了解家庭的過去,感知社會進步給家庭生活帶來的變化。
學具準備:彩筆、圖畫紙、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具準備:課件、音頻、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人人都有自己的家
活動一:歌聲飄過我的家
師:有一首歌很溫馨,老師聽過一次就愛上了它!孩子們,你們想不想聽?
(課件播放歌曲《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并滾動出現家庭親情的照片。)
生:(靜靜地欣賞。)
師:同學們,聽著這溫馨而又深情的歌,看著這親切而又動人的畫面,你想到了什么?
生:(學生個別發言。)
師:是啊,人人都有自己的家。動人的歌聲勾起了我們美好的回憶,使我們不禁想到了自己溫暖的家,想到了關愛我們的親人。(板書課題,繪出家的簡筆畫)
活動二:想家的時候
師:老師也有一個溫馨可愛的家!每當外出的時候,我就會特別地想家。記得有一次,我去外地參加培訓。夜深人靜了,我卻還是翻來覆去睡不著,不知為什么,眼前總是浮現出家人的身影。一向堅強的我,淚水卻不由自主地流了出來……真的,那時候,我好想家!
師:你們自己也有特別想家的時候嗎?為什么?
生:(師生互動交流。)
活動三:假設一個人沒有家
師:同學們,家是我們生活中最親近、最熟悉的地方,假設一個人沒有家會怎樣?
生:(先小組討論,然后每組選出一人匯報。)
師:我們在家里長大,家里有親人呵護我們,家可以為我們遮風擋雨,有了家,我們就不怕天寒地凍,就不怕一切困難,家的可愛之處太多了。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家庭生活中細心的感受吧!
活動四:畫畫自己的家
師:(指名讀“活動天地”內容)是啊,家給了我們溫暖的親情,讓我們感受到了幸福,有家真好!(板書:溫暖、幸福)現在,就請你用彩筆畫畫自己的家。
師:(指導學生可以畫自己家的外觀或內景)
生:(學生先畫自己的家,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給大家說一說。)
活動五:知識拓展
師:這節課同學們知道了很多有關家的事情,但是對家里人過去的事情還不夠了解,你知道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小時候的故事嗎?讓我們來做個家庭小調查,下節課選你最感興趣的事情給大家說一說。
板書設計:
人人都有自己的家
溫暖 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