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的來源(精選2篇)
衣食的來源 篇1
10、
教學目標:
知道衣食對人生存的重要,初步了解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感悟農業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影響,懂得勤儉節約的道理,自覺珍惜勞動成果。
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知道衣食對人生存的重要,初步了解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
2、感悟農業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影響。
3、懂得勤儉節約的道理,自覺珍惜勞動成果。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老師想請大家看一段錄像(菜場),你見過這樣的情景嗎?
2、是呀,我們的父母長輩每天一大早就要到菜市場買好一天的食品,過好每一天。的確,一日三餐很重要:早餐吃得飽,午餐吃得好,晚餐吃得少。
剛才老師請同學們填寫了早餐卡、午餐卡、晚餐卡,誰愿意和大家說說。
3、小結:人在不斷運動,不斷消耗,因此需要不斷補充食物來保持體能。每個人都離不開食物,所以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
4、同學們知道嗎?日常生活中,我們吃的、穿的很多都是農產品。比如說老師今天穿的這件棉襖,就是用棉花做成的。那,你能說說我們的衣食和農產品的關系嗎?
5、小結:因此呀,我們的生活和農產品可以說是密不可分。
二、品嘗美味,體驗艱辛
過渡:這些農產品,保證了我們正常的生活。我知道,我們班的小朋友也有許多自己喜歡的食物,還帶到了教室,對嗎?
1、這樣,輕輕拿出來,看看你的這樣東西是來自于什么農產品。
2、交流 。
3、打開,品嘗一下,給身邊的同學嘗嘗,好吃嗎?
4、出示“千人糕”:老師也帶來一樣我喜歡的食物,這塊看起來普通的糕,其實并不普通,它是一塊“千人糕”。大家想,它要用米粉來做,米粉是米磨成的,米是刀子碾的,而稻子又是農民伯伯種出來的。從種到磨成粉,經過了多少人的手呀!這還不算,蒸糕,要鍋子、要煤、就離不開礦工、鐵匠、蒸的時候下面還要墊布,那就需要——還數得清經過多少人的手了嗎?
同學們,看了這塊千人糕,你想說點什么? (自由說)
5、小結:是呀,我們生活中吃的穿的,很多就是千人衣、千人餅、千人薯條……
6、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首古詩嗎? 出示《鋤禾》
7、是的,這首詩時時刻刻告訴我們,農民伯伯種地是何其艱辛!說一說。
8、聽了這些,你又想說點什么?
三:饅頭的訴苦
1、同學們,有一樣東西幾乎人人都吃過,那就是饅頭,你知道它是怎樣制作成的嗎?
2、經過復雜的制作工序,饅頭誕生了,它成了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種食物。盡管如此,饅頭還是忍不住在哭泣,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請聽故事《饅頭的訴苦》
3、你想對自己或照片上的這位同學說點什么?
四:介紹袁隆平
1、我在想,如果天底下所有人都像我們班同學這樣懂事,那該多好呀。你們知道嗎?想在全世界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因為饑餓而死亡,各個國家的科學家以及一些有志之士都在積極想辦法解決這個世界性難題。我國就有一位科學家在這方面作出了杰出貢獻。書上介紹了他的幾個小故事,59頁,迅速瀏覽。
2、食物是我們生存的根本,看,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周圍就是稻穗麥穗的圖案,可見糧食的重要。所以,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我們都不能浪費任何一點糧食,一定要——愛惜糧食。
五:總結
1、令人欣喜的是,我們現在的農業生產已經邁入高科技時代。和以往大大不同。
2、今天,我們布置兩項作業:
收集一些服裝的商標,了解衣料的成分。
選擇做:調查一部分衣食的來源,并了解1~2中農產品的生產過程。
調查家鄉出產的農產品,了解它的特點。
板書:
10、衣食的來源
民以食為天:早餐 午餐 晚餐
密不可分:農產品
愛惜糧食:千人糕……
第二課時
一:衣的來源
1、出示收集到的標簽,說說這些衣料的成分是什么?
2、小結 :化纖、棉、全毛、真絲、皮草、晴綸分別從哪里來?
3、總結: 都是勞動得來的。
二:食的來源
1、回憶你愛吃的食品來源于什么?
2、出示家鄉農產品:麻糕。說說它的來源
3、你還知道哪些農產品的生產過程?說一說。
4、小結: 樹連樹、根連根,衣食之源在農村。
三:考考你
下列蔬菜可以食用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是根,是莖,是葉,是花,還是果實?
芹菜 馬鈴薯 青菜
西紅柿 四季豆 金針菜
四:課外延伸
學種試驗田 。
感受田園樂趣,并完成書上60頁小小散文詩
衣食的來源 篇2
第10課《衣食的來源》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食物對人生存的重要,了解農產品的內涵及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探究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農民付出的勞動,感知農產品的來之不易,從小懂得勤儉節約的道理,自覺珍惜勞動成果。
教學重點:了解農產品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教學難點:感知農產品的來之不易,受到情感熏陶。
教學準備:制作教學課件;拍攝錄象;錄制聲音;購買相關農產品;學生搜集各種食品,了解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做好資料積累;制作教學用具。
教學過程:
一、 談話激趣,點擊生活
1、師:同學們,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課件出示圖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你都吃些什么?
2、小結談話,相機引出農產品的含義并板貼(板貼:農產品 種 養)
3、播放錄音:小米粒的自述,了解生產過程。
4、師小結:同學們,稻谷從春耕到收獲要經過40多道工序,5個多月的生長周期,才能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米。這期間,融入了農民伯伯多少的血汗啊!
5、 檢查預習情況:你還知道哪些這類的種出來的農產品?知道它們的生產過程嗎?學生反饋
6、 小組合作學習,識別農作物的果實。
7、 全班匯報交流。
二、 動手動腦,聯系生活
1、 師:老師這也有幾種農產品(課件出示: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可別小看了這些農產品,它們還會72變呢!看(課件出示食品),這些琳瑯滿目的食品,都是由這四種農產品加工制作而成。你們知道它們都是用什么原料制作而成?小組合作探究,完成食品分類圖。
2、 小組匯報交流,投影展示。
3、 小組合作研究自帶食品的成分、配料。
4、 全班交流,進一步感知農產品與生活的關系,師相機點評、小結,引出(板貼)與生活不可分。
三、 在線觀察,走進生活
1、 師:接著就讓我們到農產品的大家庭——農貿市場逛一逛。(播放錄象)
2、 師:在這個大家庭中,不光是地里種的,水里產的,還是圈里養的,都稱為農產品。它們都來源于廣闊的農村。所以說(板貼)食之源在農村。
四、 情感熏陶,學會生活
(一)做一做,體驗辛苦
1、 師:食品來源于農村,來源于廣大農民的辛勤勞動。我們都是生活在農村的孩子。你干過農活嗎?
2、 師:看來大部分的同學都沒有干過農活,現在農田里的稻子剛收割完,讓我們一起來嘗試一下割稻!誰愿意?(指名體驗)
3、 教師示范動作,學生同步模仿。(師計時、巡視,提醒:腰彎角度,注意從稻稈根部割起)
4、 師創設情境,體驗者進一步感受勞動的辛苦。
5、 堅持到最后學生的談感受。
6、 師小結:只有親身體驗,才能體會到農活的辛苦,此時,我們不由地想起那首耳熟能詳的古詩,齊背《憫農》。(出示圖片)
(二)想一想,反思行為
1、師:可是,我們的校園,卻有這樣的現象。(課件:學生浪費現象)
2、師:面對此情此景,你有何感受?
3、課堂小結,布置作品:
⑴ 搜集衣服的商標,研究它與農產品的關系。
⑵ 選擇恰當的農產品,為學校食堂編寫一份一周菜譜。
板書設計:
食之源在農村
農產品 種 養
與生活不可分
來不易請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