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品德與社會第10課衣食的來源教案
第10課《衣食的來源》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食物對人生存的重要,了解農產品的內涵及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探究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農民付出的勞動,感知農產品的來之不易,從小懂得勤儉節約的道理,自覺珍惜勞動成果。
教學重點:了解農產品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教學難點:感知農產品的來之不易,受到情感熏陶。
教學準備:制作教學課件;拍攝錄象;錄制聲音;購買相關農產品;學生搜集各種食品,了解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做好資料積累;制作教學用具。
教學過程:
一、 談話激趣,點擊生活
1、師:同學們,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課件出示圖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你都吃些什么?
2、小結談話,相機引出農產品的含義并板貼(板貼:農產品 種 養)
3、播放錄音:小米粒的自述,了解生產過程。
4、師小結:同學們,稻谷從春耕到收獲要經過40多道工序,5個多月的生長周期,才能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米。這期間,融入了農民伯伯多少的血汗!
5、 檢查預習情況:你還知道哪些這類的種出來的農產品?知道它們的生產過程嗎?學生反饋
6、 小組合作學習,識別農作物的果實。
7、 全班匯報交流。
二、 動手動腦,聯系生活
1、 師:老師這也有幾種農產品(課件出示: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可別小看了這些農產品,它們還會72變呢!看(課件出示食品),這些琳瑯滿目的食品,都是由這四種農產品加工制作而成。你們知道它們都是用什么原料制作而成?小組合作探究,完成食品分類圖。
2、 小組匯報交流,投影展示。
3、 小組合作研究自帶食品的成分、配料。
4、 全班交流,進一步感知農產品與生活的關系,師相機點評、小結,引出(板貼)與生活不可分。
三、 在線觀察,走進生活
1、 師:接著就讓我們到農產品的大家庭——農貿市場逛一逛。(播放錄象)
2、 師:在這個大家庭中,不光是地里種的,水里產的,還是圈里養的,都稱為農產品。它們都來源于廣闊的農村。所以說(板貼)食之源在農村。
四、 情感熏陶,學會生活
(一)做一做,體驗辛苦
1、 師:食品來源于農村,來源于廣大農民的辛勤勞動。我們都是生活在農村的孩子。你干過農活嗎?
2、 師:看來大部分的同學都沒有干過農活,現在農田里的稻子剛收割完,讓我們一起來嘗試一下割稻!誰愿意?(指名體驗)
3、 教師示范動作,學生同步模仿。(師計時、巡視,提醒:腰彎角度,注意從稻稈根部割起)
4、 師創設情境,體驗者進一步感受勞動的辛苦。
5、 堅持到最后學生的談感受。
6、 師小結:只有親身體驗,才能體會到農活的辛苦,此時,我們不由地想起那首耳熟能詳的古詩,齊背《憫農》。(出示圖片)
(二)想一想,反思行為
1、師:可是,我們的校園,卻有這樣的現象。(課件:學生浪費現象)
2、師:面對此情此景,你有何感受?
3、課堂小結,布置作品:
⑴ 搜集衣服的商標,研究它與農產品的關系。
⑵ 選擇恰當的農產品,為學校食堂編寫一份一周菜譜。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