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版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全冊教案1
品德與社會教案泰山版六年制四年級上冊 第三冊
四年級上冊第三冊品德與社會學科全冊備課(教學計劃)
教材分析“品德與社會”是綜合課程,其教材的研制需要充分體現課程的綜合性特征。因而,本教材內容體系以主題的形式多維度整合內容,試圖克服單一線索的內容體系的不足。教材中確定的主題將圍繞以下維度,把三至六年級分為中段(三、四年級)和高段(五、六年級),既體現層次性,又螺旋上升、整體構建體現綜合性。
1、牢牢把握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他人的關系、學生與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學生與文化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人與文化的關系是學生“生活世界’’的基本關系,是聯系學生生活并把學生視為“關系中的人”必須把握的基本關系。本教材內容主題的設計將生成“學生與自然、與他人和社會、與自我、與文化的關系,,這一內在線索。
2、罕牢把握學生社會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領域。家庭、學校、社區或家鄉、祖國、世界是學生生活的不同領域。本教材內容的組織將充分考慮小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及其認識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從個人、家庭、學校、社區或家鄉、祖國、世界等維度形成教材內容的內在邏輯,并注重在不同年級側重不同的生活領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
3、牢牢把握學生社會生活不同領域中的基本要素。教材內容主題的設計將內含社會環境(時間、空間、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社會活動(日常生活、文化、經濟、政治等活動)、社會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社會規范、規則、法律、制度等)這些主要因素,并遵循學生生活中的問題邏輯整合這些基本因素。4、罕牢把握本課程的具體目標。教材內容的每一主題將體現學生在“情感、“品德與社會”是綜合課程,其教材的研制需要充分體現課程的綜合性特征。因而,本教材內容體系以主題的形式多維度整合內容,試圖克服單一線索的內容體系的不足。 教學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圍繞課程性質,根據四年級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量,依據課程標準中規定的課程總目標,我們確定了四年級上冊課程教學目標,具體如下: (1)體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個人身心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懂得與鄰里要和睦相處,愛護家庭和周邊環境。 (3)了解有關安全的常識,有初步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自護能力。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 (4)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對自己承擔的任務負責。學會與人交流、合作,分享快樂。 (5)在地圖上查找本地(社區、縣、市)、本省及省會城市的位置,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 (6)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7)了解家鄉的民風、風俗,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自覺抵制不良風氣 和各種迷信活動。教學重難點(1)體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個人身心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2)懂得與鄰里要和睦相處,愛護家庭和周邊環境。(3)了解有關安全的常識,有初步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自護能力。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4)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對自己承擔的任務負責。學會與人交流、合作,分享快樂。(5)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教學措施(一)聯系生活,主體呈現,引導先行。(二)地方特色,整體視野,滲透文化熏陶。為了拓展相關學習內容,本套教材妥善處理了“規范知識”與“本土知識”的關系,注重體現地方特色并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三)突出主體,注重活動。內容主題的學習方式強調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實踐。(四)強調反思和評價,引導學生自主發展。小學生的品德認識、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和品德行為,以及社會認知和社會行為的發展.不是僅僅通過知識的傳授和規范的告訴以及表層的活動而實現的,還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反思和評價來實現,從而發展學生自我教育能力。(五)圖文并茂,審美激趣。為了適應小學生的審美習慣和接受能力,教材的組織與呈現方式注重圖文并茂,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與活動的興趣、愿望,發展他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