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教版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 第二單元 生活中的習俗
第二單元 生活中的習俗
1.多彩的民族節日
教材分析:
《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這節課的內容來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民族團結一家親》這一板塊兒。本單元主要讓學生了解祖國境內生活著56個民族,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大家庭,少數民族在祖國的建設和發展中與漢族人民一起共同創造了祖國的燦爛文化。通過對主要幾個少數民族的生活區域、飲食特點和文化習俗的認識,引導學生認識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各民族之間要平等相待,以誠相待。共安排了“多民族的大家庭”“豐盛的民族飲食”“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 “形式多樣的住房” “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 “團結和睦建設家園”六個主題內容。本主題主要圍繞著少數民族的節日展開教學,目的是使學生了解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紀念日以及這些節日和紀念日的意義。
教學理念: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這節課,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習過程中想方設法讓學生共同參與,采用體驗、探究和合作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逐步讓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途徑和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1.態度:通過對少數民族節日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加強
民族團結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2.能力:培養學生學會收集資料的能力、交往與表達的能力。
3.知識:知道幾個少數民族的節日習俗和來歷。知道少數民族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知道這些習俗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習俗和別具風格的民族藝術。
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少數民族節日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加強民族
團結意識,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活動準備:
學生: 通過讀書、看報、上網查詢少數民族節日的圖片、照片、資料。
教師:
1、收集了許多少數民族節日的相關資料。
2、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 引入新課
孩子們,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則謎語,謎底是一種食物,
同學們可要聽好嘍!三角四棱長,珍珠里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請問是?(粽子)
什么節日吃粽子?(端午節)
誰知道漢族還有那些民族節日?(元旦,春節,清明節等)
除了漢族,我國還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也有著自己傳統的民族節日。每逢節日,人們盛裝打扮,置辦酒席,歌舞歡慶。
孩子們你知道有哪些民族節日呢?
(學生可能說出潑水節、火把節、那達慕大會、開齋節、古爾邦節等)
【設計意圖:學生課前搜集資料初步了解我國少數民族的節日,以便課上交流。培養學生了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處理信息 討論交流
1、同學們說了那么多民族節日,因為我們時間有限只能介紹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幾種民族節日。
2剛才同學們提到了潑水節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嗎?(學生介紹:可展示圖片、照片,講述關于少數民族節日的傳說、故事)說得可真好!聽了介紹你知道了什么?(學生補充。老師也收集到了一些這方面的信息,我們一起來欣賞。
教師出示課件
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知道了(學生邊說邊補充內容)
請學生讀課本上周總理與潑水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