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教版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 第二單元 生活中的習俗
2、根據活動目標,指導學生開展有效的調查活動。
品德與社會課綜合性、開放性的特征決定了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對學生觀察、調查、查找等能力的培養,在這一主題的設計中,我提前一周布置學生調查的任務,并進行簡單指導。我設想教師能盡可能參與一部分學生的調查,提高調查的有效性。
3、適當拓展,體現開放性和創造性。
新課程下品德課的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內,而是面向學生廣闊的生活空間,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因此,我最后設計了一項拓展活動,讓學生把本節課搜集到的資料整理好用剪貼、抄寫的方式辦一份小報,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生活中,讓學生學會合作和探究,從而也感受共享的快樂。
基于以上認識,本主題活動的教學設計主要是從以下兩點去把握的:一是從創設情境入手,激發學生了解世界各國習俗的興致,引導學生從課件、自己搜集的資料中,多角度、多側面去了解、欣賞、交流外國人的日常習俗。二是根據學生實際,因勢利導,讓學生認識到由于文化背景及地域的差異,世界各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各不相同,要尊重外國人們的風俗和習慣。
學校、學生的情況分析:
受地域及教學條件所限,大部分學生對外國人的生活習俗了解不多,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與現象的能力較弱。所以本主題活動的教學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以及分析社會事物與現象的能力,使學生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教學方法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組織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確定選題,然后收集某個國家或地區人們具有特色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資料,加工整理后在全班作介紹。與同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反映世界不同文化習俗的圖片、郵票、明信片等。
主題活動目標:
1、 了解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
2、 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與現象。
3、 培養學生搜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4、 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教材分析:
了解不同地域、不同國家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能夠打開學生的眼界,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世界,促進國際交流,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國際意識。
“異國風俗”這一主題,包括“節日習俗”“日常習俗”兩個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去了解國外人們在節日和日常生活中的風俗習慣。
“節日習俗”是第一個主題活動,從學生熟悉的“圣誕樹”切入,引出探究問題“外國的節日習俗有哪些”,教材以范例的形式呈現學生的探究過程,引導學生用詢問、上網、到圖書館查資料等方法去獲得相關信息。
“日常習俗”是第二個主題活動。本次主題活動是讓學生從飲食、服飾、建筑、交通、禮節等生活方面去了解世界各國的習俗文化,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
節日習俗教學設計
一、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知道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流傳下來了許多具有濃厚文化色彩的節日。其中包括我們前面學習過的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也包括“那達慕”大會、“開齋節”及“潑水節”等少數民族節日。另外,在我們現在慶祝的節日中還有一部分節日是從國外傳來的。趙老師想考考你:你能說出幾個這樣的節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