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怎樣加快溶解》教學案例分析教科版
【教學分析】本課通過學生的猜想和驗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嘗試用較嚴格意義上的對比實驗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探究精神。【案例描述】
首先,由“怎樣使糖塊溶解得更快”問題引入,通過調取學生的生活經驗(“如何能更快的喝到一杯糖水,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提出“加快溶解的方式”的猜想。
學生做出猜想后(攪拌、粉碎、加熱),提醒學生思考“需要什么器材和材料來完成實驗?”“如何在具體的實驗操作中對比出加快的效果?”。此時,我安排小組討論,并巡視了解討論的進展情況:發現只有少數組設計的探究方案有具體如何操作的想法。于是,趕緊把有思路的組的設計在全班分享,并由加以點撥“控制變量”對實驗探究過程的重要性。
實驗環節中的問題仍然層出不窮:
個別組面對實驗器材束手無措。為什么前期做了充分準備還是不行?排除個別同學聽講不認真的原因,應該是大部分同學沒有明確探究目標和具體的操作方案,所以誰都不敢動手,生怕出錯;即使有個別蒙著頭操作的,也沒有注意對比實驗中需要控制的因素是什么。分析發現,孩子抽象思維能力(能有序地進行實驗操作)的提高,需要教師出示一些直觀的文字和圖像信息供其參考。
對于控制條件的細節操作容易忽略。比如,應當在兩個燒杯中同時加入等量同種可溶性固體(糖),卻出現了三種情況:一、加入了不同的可溶物;二、所加可溶物的量不同;三、未把兩份可溶物同時加入。對比實驗里控制相同的條件是個難點,除了在設計時應當強調外,實驗操作前最好也能出示文字或圖片啟發學生,實驗中的及時指導更是必不可少。如,“粉碎”可以解釋為等量顆粒較大和較小固體溶解快慢的對比,具體做法是“將一塊紅糖(易粘合,易粉碎)一分為二,大小相等”,以減小操作中的難度。
本節課從材料準備、實驗設計到分組實驗探究(共10個組,6人/組),共用了2課時,大多數組能自主完成和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探究任務。反思整個過程,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把抽象思維盡量用文字和圖片等直觀模型指導學生的探究活動,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十分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