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大小的探究》教學設計思路
學生在進行“浮力大小的探究”之前已經知道了“浮體和浮力”、“浸在液體里的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彈簧秤在空氣里稱物體和浸在液體里稱物體兩次讀數的差”,并學會了用彈簧秤測量浮力的方法,這為“浮力大小的探究”奠定了實驗基礎。
本節課的關鍵是運用控制變量法,揭示浮力大小跟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掌握探究的方法,培養科學的態度和精神。能根據實驗數據歸納得出物體在液體中受到浮力得的一般規律——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要求分兩步來達到。第一步要求學生探究浮力大小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體積之間的定性關系。第二步要求學生通過實驗數據的分析歸納浮力的大小和液體的密度和排開的液體體積之間的定量關系即阿基米德原理。
二期課改的中心是“學生是主體”,教學設計應圍繞學生活動展開。 本設計教學手段、方法較多,考濾學生的學法偏少。
教學過程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浮力大小的測定,請同學們思考怎樣測小石塊的浮力?
生:用彈簧秤測出石塊在空氣中的重力G,再將石塊浸沒在水中測出彈簧秤的示數F液內,兩次讀數之差就是它的浮力大小, [板書:F浮=G-F液內]
師:可是如果是人在水里游泳,你能不能用彈簧秤去測他受到的浮力大小呢?
生眾:不能。
師:看來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不是都能用彈簧秤去測量的。要知道他們的浮力大小必須先研究和浮力大小有關的因素? (通過復習,例舉生活中常見的游泳事例,很顯然,這個問題已經無法用前面學過的用彈簧秤測量浮力的方法來解決,面對這個問題,彈簧秤已經無能為力,問題的提出在學生心中引起了困惑,激起了求知的新的“浪花”。設置情境,激趣設疑引入課題。)
師:大家可以根據你們的生活經驗和所見所聞,猜想一下,浮力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關,請大家互相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說出自己的理由。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回并參與討論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有猜想才有探究的目的。)
教師總結歸納討論結果: 浮力大小可能和{物體的體積 、物體的密度, 液體的密度, 浸入液體的深度} 有關。
師:既然浮力大小可能和上述因素有關,那么是和其中的一個因素有關呢,還是和其中幾個因素有關,或是和它們都有關系?怎樣來驗證這些猜想是否正確呢?
生:可以用實驗的方法來檢驗。
師: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浮力大小可能和上述因素都有關系,但是我們研究浮力大小和其中一個因素的關系時必須控制其它因素,使其保持不變,以排除其它因素的影響和干擾。例如在研究浮力大小和液體密度的關系時,必須將相同體積的同種金屬塊,分別浸沒在濃鹽水和水中的同樣深度處,即保持物體密度不變,物體體積不變,浸入液體深度不變,這樣才能得出浮力大小和液體密度的正確關系。 (“控制變量法”是一種重要的科學思維方法,也是一種重要的實驗手段,強調和突出這種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思想方法。)
師:下面請各小組設計實驗,選擇器材來進行研究,各小組比一比,看哪組實驗設計最合理。 學生進行討論思考和并進行實驗。
師:請同學們來報告你們的實驗探究結果。
生:只有物體密度或浸入液體深度不一樣時,測得浮力大小相等,說明浮力大小與它們無關;而當其它條件都一樣,只有液體密度和物體浸入液體體積不一樣時,測得浮力大小不等, (通過學生自己的實驗,學習探究的方法,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初步的總結歸納實驗現象的能力) 師:下面我們用表格來記錄我們的實驗 浮力大小的探究物體 在空氣中重G(N) 浸沒在水里彈簧秤示數(N) 浸沒在硫酸銅溶液中彈簧秤示數(N) 在水中受浮力(N) 在硫酸銅溶液中受浮力(N) A B 結論:物體浸沒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體密度無關,跟液體的密度有關,且F浮∝ρ液 (學習實驗記錄的科學方法,學習表格的設計和數據的處理) 師:浮力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如何通過實驗驗證? 生:將物體浸沒在不同深度處,看彈簧秤的示數是否發生變化 教師演示物體從空氣中逐步放入水中,物體受的浮力怎樣變化,當物體浸沒水中后,浮力又怎樣變化,學生觀察并思考,在上述的實驗中除了深度發生變化外,還有什么因素在改變? (培養學生的觀察,設疑能力) 生:物體浸入部分的體積。 師:未浸入時浮力為0,物體浸入部分體積越大,浮力越大。物體浸沒后,浸入部分的體積不再改變,浮力也就不再變化。二千多年前,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為完成皇帝交給他的任務——辨別皇冠的真偽苦苦思索,當他洗澡的時候,無意中發現浴缸中的水溢了 出來,猛然想起了身體入水部分的體積跟排開的水的體積相等,他欣喜若狂地喊到:“我想出了,我想出了”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故事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