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組織“月球旅行”這類內容的教學?
本冊教材安排了“節日廣場”“月球旅行”“人類的好朋友”三個綜合性的實踐活動。其目的是綜合應用前幾個單元所學的知識,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這三個素材,也可以利用本地區、本校的素材,進行綜合性的實踐活動。下面以“月球旅行”為例,說一說怎樣組織這類活動。“月球旅行”是一個科學幻想故事,由三幅連環畫組成。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復習了有關知識,同時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教學時,可以用講故事的形式貫穿全堂課。隨著故事的進程,先出現第一幅圖,讓學生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講一講圖中的情節,再回答“還有多少分發射?”的問題。在回答8:55~9:15,經過多少分時,可以用推算的方法,8:55到9:00是5分,再加上15分是20分,當然還可以由其他推算的方法。
第二幅圖先由學生講述故事情節,讓學生算一算每個家庭走第一個和第二個門各需多少錢?再選擇哪個家庭走哪個門省錢?根據班級情況,條件比較好的,可以從家庭組成人員成人和兒童的人數,讓學生找一找規律,什么樣的家庭走第一個門省錢?什么樣的家庭走第二個門省錢?如果有學生能說出當兒童比成人多時,走第二個門省錢;當成人比兒童多時,走第一個門省錢;成人和兒童人數相等時,走哪個門都可以。一部分學生表示懷疑時,可以由學生自己選定成人和兒童人數,加以驗證。當然,這些不應作為統一要求。
第三幅圖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答,復習有關表內乘除法的知識。小小宇航員提出:“我在月球上的體重怎么輕了?”可以讓學生事先找資料說一說,教師再做適當補充,一般來說,由于地球引力大約是月球的6倍,所以物體在月球上的重量要比地球上輕得多。還可以聯系我國航天英雄楊利偉離開地球后,在宇宙飛船上的情景,激起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讓學生用附頁3中的圖設計一個月球學校,并說一說它們各自的位置。這樣安排,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復習有關方向的知識。
教師還可以介紹有關“人類探索月球”進展情況。如,我國在2004年3月有關人士宣布我國探索月球計劃,一期工程:2006年12月發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二期工程:預計2012年發射帶有月球車的登月軟著陸器。三期工程:發射小型采樣返回艙,選擇機會載人登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