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上》教學案例
這是我們聽的一節練習課,教師使用的教材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科書。這節課處理的教學內容是第24頁練習一。授課教師姓李。李教師在讓學生進行了5以內的口算練習之后,開始創設情境,處理練習中的第1題:“李老師在星期天去超市,觀察了一些商品的價格,請同學們看”。李老師邊往黑板上貼圖片,邊讓學生說出圖片上商品的名稱和價錢。
貼完之后,李老師問:“這樣貼,好不好?”
學生說:“不好,太亂了。”
李老師又問:“那應該怎么辦呢?”
學生說:“把它們整理整理,歸歸類。”
李老師請一名學生到黑板前,對貼在黑板上的圖片進行整理。學生整理完之后,貼在黑板上的圖片擺成了下面的樣子:
這里,李老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將教材內容加以變化,培養了學生分類整理的意識。由此可見,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經過了一年的課程改革實驗之后,已經在老師的教學活動中,得到了相當深刻地體現。
李老師接著問:“看著黑板,同學們能提乘法問題嗎?”
學生1:“買體育用品一共多少錢?我請李明同學回答。”
李明:“三三得九,一共9元錢。”
學生2:“買文具一共15元,三五十五。”
李老師:“你能不能用提問題的方式來說?”
學生2:“玩具多少元?3乘5等于15。”
李老師:“不錯,不僅會提出數學問題,還會解決問題。”
學生3:“學習用品和體育用品一共多少元?誰會回答?”(李老師將此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學生4:“我!用3乘8等于24,一共24元,
李老師問:“3乘8?你是怎么想的?”
學生4:“跳繩3元加上筆記本5元等于8元,鋼筆5元加上羽毛球3元等于8元,文具盒5元加雞毛毽3元等于8元,一共3個8元,3乘8等于24元。”
聽完學生的回答,李老師輕輕的“哦”了一聲,接著問:“誰還能提不同的問題?”
學生5:“三種物品一共要用多少元?誰來回答?”(李老師將此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也許有了剛才那位學生的提示,立刻就有一位學生舉手說:“5乘8等于40。”
李老師:“你是怎么想的?”
學生6:“跳繩和筆記本合起來是8元,羽毛球和鋼筆合起來是8元,雞毛毽和文具盒合起來是8元,小汽車8元,布娃娃8元,一共是5個8元,就是5乘8等于40元。”
因為有了前面的分類整理,在這里,無形之中就擴大了學生的思考空間,為學生的發散思維提供了有效的思考依據,學生的創造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也許,這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所沒有預見到的。
李老師聽完點點頭,說:“哦,你是這樣想的。誰還有不同的問題?”
學生7:“學習用品和玩具一共多少元?”
李老師:“學習用品多少元?”
生答:“3加3再加3,等于9元。”
李老師:“玩具多少元?”
生答:“8加8等于16元 。”
李老師:“學習用品和玩具一共多少元?”
生答:“9加16等于25元。”
也許李老師沒有預料到剛才兩位學生會把多步計算的問題用乘法計算,當學生再次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李老師就不再讓學生自己站起來回答,而是急于引導學生進行分步分析,讓學生用加法計算。
接著,李老師指著黑板上板書的“學習用品與體育用品一共多少元”分別提問:“學習用品多少元?”、“體育用品多少元?”、“它們合起來多少元?”讓學生分別做答并板書:15+9=24(元)。然后指著黑板上板書的“三種物品一共多少元”問:“能不能用加法計算?”
生答:“9加15加16 等于40元。”李老師把學生說的算式“9+15+16=40(元)”板書在黑板上之后,小結:“我們一年級的時候已經學習過加法,當加起來特別特別特別長的時候,我們就用乘法計算。” 說完這句話,李老師停頓了一秒鐘,也許她覺得自己剛才的這句話有問題,又緊接著說:“要是只有一步計算,也可以用乘法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