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上》教學案例
顯然,李老師認為這里出現的問題都不是“加起來特別特別特別長的”,所以才會在學生已經用乘法進行計算之后,而急著引導學生用加法進行計算。
接下來李老師又出示一摞兒口算卡片,說:“每個小組的桌子上,都有一摞兒卡片。在這摞兒卡片里,有得數是12的,有得數是16的,還有得數是24的,F在,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把它們分分類,并用圓圈兒把它們圈起來!
李老師此時處理的是練習中的第3題。課本中創設的情境是智慧老人、淘氣和笑笑射氣球。李老師再次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將靜止的課本情境激活,面向全體學生,不僅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練習、鞏固了乘法,而且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分類整理的意識和能力。
對學生分小組合作完成的內容進行講評之后,李老師讓學生在課本上完成練習一的第2題。
……
下課后,我們和李老師一起討論了本節練習課中的有關問題。
首先,我們對李老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將靜止的教材內容變為讓學生動手操作,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做法,加以了肯定。
然后,我們著重和李老師探討了“什么情況用加法計算,什么情況用乘法計算”的問題,是不是就像李老師上課時說得那樣:“當加起來特別特別特別長的時候,我們就用乘法計算”呢?這個問題一提出,李老師也笑了。她說:“不是。當時我也沒想到那個學生會想到‘跳繩3元加上筆記本5元等于8元,鋼筆5元加上羽毛球3元等于8元,文具盒5元加雞毛毽3元等于8元,3乘8等于24元’。另一個學生會說‘跳繩和筆記本合起來是8元,羽毛球和鋼筆合起來是8元,雞毛毽和文具盒合起來是8元,小汽車8元,布娃娃8元,一共是5個8,就是5乘8等于40元’。我備課的時候想的是,如果學生提出了買‘學習用品和體育用品一共多少錢’之類的問題,就讓他們用加法計算,沒想到學生會用乘法計算!
其實,學生之所以會用乘法計算,一方面與教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有直接的關系。如果教師按照教材中靜止的情境進行教學,學生是不容易發現“跳繩3元加上筆記本5元等于8元,鋼筆5元加上羽毛球3元等于8元,文具盒5元加雞毛毽3元等于8元,3乘8等于24元”以及“跳繩和筆記本合起來是8元,羽毛球和鋼筆合起來是8元,雞毛毽和文具盒合起來是8元,小汽車8元,布娃娃8元,一共是5個8,就是5乘8等于40元”的。也就是說,教師沒有預見到自己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的結果,因此,才會在學生用乘法進行計算之后,又進一步引導學生用加法進行計算,并說了那么一句語言不準確的話。另一方面,李老師開始就明確要求學生提“乘法問題”,學生就認為對所提問題進行的回答,必然要用乘法進行計算,而且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和發現,用乘法計算用得還相當的好,但李老師沒有抓住這一點。
由此看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要能對在教學活動中可能會發生的各種情況,有一定的預見性,還要能根據學生在進行數學活動時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抓住學生回答問題中的“閃光點”,對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進行有意識的培養,并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加強學生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的體會,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