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冊 解決問題 ,(精選2篇)
二年級下冊 解決問題 , 篇1
教學內容:
。ㄈ私贪妫读x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4頁例1,第5頁例2及相關習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理解加減法兩步運算知識,理解小括號的作用。提高學生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感受運用加減法兩步運算知識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過程,掌握運用加減法兩步運算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幫助動畫人物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助人的樂趣,愿意積極克服數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并學著欣賞他人,尊重他人。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用兩步運算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掌握小括號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從前,有個非常老的木匠。他的木工活動做的非常好,可是他沒有孩子。他非常渴望能有一個自己的孩子。于是他就用木頭做了一個木偶,可是木偶沒有頭腦,也沒有心,它不是一個真正的孩子。有一天,小木偶遇見了一位神仙,神仙告訴它只要能發現并解決身邊的問題就會有頭腦,只要學會了幫助身邊的人就會有一顆真正的心。小木偶聽了馬上高高興興的出發了,你們想知道它到哪去了嗎?你們愿意幫助它解決問題,讓它變成一個真正的孩子嗎?
這節課,我們就和小木偶一起來解決問題。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教學例1
師:小木偶先來到了游樂園,它看見很多小朋友在看木偶戲(出示例1主題圖)。它在這找到了一個數學問題。請大家認真觀察,猜猜看它發現了什么問題?
。ǜ鶕䦟W生回答進行歸納)
板書問題:原來有22人在看木偶戲,走了6人,又來了13人,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讓學生分組討論算法,然后匯報)
學生回答的方法可能有:
方法一:22+13=35(人) 35-6=29(人)
22+13-6=29(人)
方法二:22-6=16(人) 16+13=29(人)
22-6+13=29(人)
方法三:13-6=7(人) 7+22=29(人)
13-6+22=29(人)
學生在匯報不同的算法,說出自己的想法,引導他們列出綜合算式。
2、教學例2
師:在大家的幫助下,小木偶終于有了真正的頭腦。于是它又出發去尋找一顆真正的心。這次它來到了面包房(出示例2主題圖),你發現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先獨立思考,在全班交流)
板書:面包房的師傅做了54個面包,左邊的小朋友買走了22個,右邊的小朋友買走了8個,還剩多少個?
。ㄗ寣W生先討論,再匯報)
學生可能出現的方法有:
方法一:54-8=46(個) 46-22=24(個)
54-8-22=24(個)
方法二:8+22=30(個) 54-30=24(個)
師:第二種算法怎樣改寫成綜合算式呢?大家在練習本上試試看。
學生可能會將方法二的算式改寫成:54-8+22,還可能會將算式改寫成8+22-54,讓學生討論這兩種方法行不行?
師:我們必須將54放到前面,而又要先算8+22該怎么辦呢?你們需要幫助嗎?
師:小木偶終于找到了需要幫助的人,它告訴大家一個好方法:如果想改變運算順序,先算后面的,再算前面的,可以在先算的算式外面填上小括號。小括號的作用可大了,小朋友們只要看見它,就要先它里面的算式。那我們應該列出一個怎樣的綜合算式呢?
(板書:54-(8+22)=24(個),讓學生再說說小括號的作用)
小結:我們和小木偶一起發現并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并在小木偶的幫助下認識了小括號。誰能再說說小括號的作用?
三、知識應用
師:小木偶很感激大家的幫助,它希望同學們變得和自己一樣聰明。于是它帶來了一些問題,想讓大家解決它,變得和自己一樣。
。ǔ鍪揪毩曇坏牡1、2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在全班交流)
四、總結。
師:通過解決問題這節課,我們幫助小木偶變成了真正的孩子。既然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這么大,那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學好數學,靈活的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我們身邊的實際問題。
二年級下冊 解決問題 ,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
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教具、學具準備:教科書第1~3頁游樂園情境放大圖片或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談話:同學們,休息日的時候,你最喜歡做什么?
2.出示游樂園情境圖,談話:“我們看看畫面中的小朋友們在做什么?”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上來。
3.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出數學問題。
教師適當啟發引導: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戲?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把畫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戲場景中(見下圖)。
談話:看到這個畫面,你能發現什么信息,
a 原來有22人,b 又來了13人,c 走掉了6人。
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板書: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2.請大家想一想,我們剛才發現的信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
3.請你列式解答。
學生試著列式,教師巡回指導。
4.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
。1)22+13=35(人)
35-6=29(人)
還有誰的列式是和它一樣的?舉手!
說說它們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誰再來說一說它的意思?
老師還發現了這樣的列式
22+13-6=29(人)
同樣是先加后減,比較一下!
學生:后面一個是綜合算式。
師:是的,這樣合在一起算的叫綜合列式。
還有誰列的算式不一樣?你是怎么列的?
。2)22-6=16(人)16+13=29(人)
還有誰的列式是和它一樣的?舉手!
請你說說它們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誰再來說一說它的意思?
那么綜合算式怎么列?
22-6+13=29(人)
5.金老師有一個小小的疑惑,同樣都得了到答案29人,它們在方法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請你仔細觀察后與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明確兩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學生思考討論,總結:
第一組算式,先算來了13人后的人數,再算走掉了6人后,剩下的人就是現在看戲的的人。
第二組算式,先算走掉了6人后的人數,再算來了13人后,一共的人數就是現在看戲的人數。
師:哦,原來一個題目可以有這么多的解決方法。你們真厲害!那再來看看這個題,你是否能夠解決呢!
三、一展身手
1、儲蓄罐里面原來有52元,捐了15元,賣廢品得13元,
你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現在儲蓄罐里有多少錢?
那么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什么信息呢?仔細想一想,想好后,請拿起筆動手寫一寫吧,如果想分步列式怎么列,綜合列式又可以怎么列呢?
52-15=37元 37+13=50元 綜合列式:52-15+13=50元
有哪些同學的列式和它一樣?
來說一說你的解題思路:先算捐款后還剩下37元,再算賣廢品得13元后,現在儲蓄罐里有50元。
還有誰有不同的列式,
52+13=65元 65-15=50元 綜合列式:52+13-15=50元
有哪些同學的列式和它一樣?
來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先算賣廢品得13元后儲蓄罐里面一共有65元,再算捐款15元后還剩下50元,也就是現在儲蓄罐里有50元。
賣得13元后一共有65元,捐款后還剩50元。捐款后還剩37元,賣得13元后一共有50元。
2、練習一,男生22人,女生26人,參加接力賽的有14人,請問沒參加比賽的有多少人?
請你根據圖中所給的問題,找一找能解決這個問題的信息吧。
學生分析:
要想知道沒參加比賽的有幾人,必須要知道一共有幾人,參加比賽的有幾人,這里參加比賽的有14人,男生和女生合起來一共有22+26=48人,所以沒參加比賽的人數應該是48-14=34人
分析地真好,有誰和他的想法一樣? 再請一位同學試著說一次。
綜合列式會嗎?22+26-14=34人
3、小花家養了5只雞,上個月生了43個蛋,吃了28個,這個月又生了39個,請問小花家現在有多少個蛋呢?
小組討論需要什么條件?(注重考查學生對有用信息的提取,)討論好之后請小組代表選一選下面的綜合列式,哪個是正確的?
選擇正確的綜合列式,
a 5+43-28 (5是干擾條件,錯誤)
b 43-28+39 正確
c 43+5+39 ( 5是干擾條件,錯誤)
d 43+39-28 正確
5只雞,這個信息與問題沒有關系,所以可以排除a,c兩個式子,bd兩個解題思路不同,但都是正確的,b先算吃了28個蛋后還剩下幾個蛋,再加上這個月生的蛋就是現在的蛋。d是先算一共生了幾個蛋,再吃了28個,還剩下的蛋就是現在的蛋。
4、學校合唱隊原有52人,有9名同學畢業了,新加入15人
根據算式提問題
a 52-9 合唱隊現在有多少人?
b 52+15 9名同學畢業后還剩多少人?
c 52+15-9 15名同學加入后一共有多少人?
d 52+9+15
。ㄗ⒅乜疾閷W生對有用信息的提。
仔細觀察,請你說一說每個算式應該適合問什么樣的問題呢?
四、全課總結
1.請同學們說一說,這節課有哪些收獲。
2.教師強調:請同學們嘗試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去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
課后反思
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解決問題》這一內容,課本設置了三個例題。本課的主要內容為解決問題的例1:游樂園場景中學生看木偶戲的畫面。原來有22人在看戲,走了6人去丟沙包,又來了13人來看戲,F在有多少人在看戲?學生對這個例題所呈現的各個量的關系并不陌生。象這種加減混合的兩步計算式題學生已經在一年級上冊10以內的加減混合及二年級上冊100以內的加減混合運算中學過,在學習計算的過程中都有相應的生活情境背景。因此本課的重點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化及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讓學生建立此類問題的數學模型。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憑著文字敘述和生活經驗輕松的列出算式,僅僅停留在列出正確的算式,不讓學生表達思考的過程或停留在直覺經驗的表述上,就不利于學生溝通數量之間的關系,影響學生的后續學習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表述:先算的是原來有22人在看戲,走了6人后還剩幾人?再和又來的13人合起來就是現在的人數,或先算的原來有22人在看戲,又來了13人后是幾人,再去掉走了的人數就是現在的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