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學詞學句(一)3
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胡、吳、弓、章、呂、橫、官、良、姓、趙、錢、孫”12個生字,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型,了解字意。
2、初步了解我國的許多姓氏名稱。
3、正確、流利地朗讀韻文,背誦韻文。
能力目標:
1、提高學生利用熟字學習生字的能力。
2、通過知道書寫,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寫字習慣。
3、通過字、詞、句的學習和訓練,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的能力。
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學會生字,記住字型,理解字意。
教學難點 :
理解人民中的復(fù)姓,區(qū)別音字的異同。
教學方法:
學生自學、協(xié)作學習,教師引導,并聯(lián)系生活實踐,將字、詞、句融于其中。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
第一課時
一、復(fù)習檢查
出示卡片。
古 月 口 天 長 張 立 早 口 木
王 黃 宮 糧 浪 女 生 走 淺 抵
指名認讀,開火車讀。
二、學習新課
1.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
(1)借助拼音,讀準每個字音。
(2)想一想,生字是由什么宇組成的,應(yīng)該怎樣記住才記得牢。
(3)再讀字詞,把你認為難的字多讀幾遍。
教師行間巡視,給予重點輔導。
2.檢查學習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說說你是怎樣學習生字的。
(左“古”右“月”是“胡”,亡“口”下“天”是“吳”,左“弓”右“長”是“張”,上“立’’下早’’是“章”,上下兩“口”是“呂”,左右兩“木”足“林”,三橫一豎是“王”,左“女”右“生”是“姓”。)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說出自己記字方法。
良:糧食的“糧”字,去掉米字旁,或海浪的“浪”宇去掉三點水旁。
錢:“淺”字去掉三點水換上金字旁。
趙:“趕”字去掉“干”字,換上擻、點(風字心)。
孫:孩子的“孩”字,去掉右邊,換上“小”字。
官:故宮的“宮”字,把兩個“口”字用一豎連起來。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認讀。
諸葛 歐陽 姓氏 鄭
3.指導讀課文。
(1)先分句朗讀。
(2)再朗讀全文。
三、指導書寫
1.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胡、橫、姓、孫、錢”,左邊寫得稍窄,右邊寫得稍寬。
2.半包圍結(jié)構(gòu)的字:“趙”,走字的最后一筆捺,要寫得長一些,托住“X”(風字心)。
3. 上下結(jié)構(gòu)的字:“吳、章、呂、官”,上邊占田字格要少些,下邊占格稍多些。
4.“良、弓”,要寫在田字格的中間。“弓”字寫時要扁一些,關(guān)鍵是最后一筆,不要寫得過長。注意寫勻稱、美觀。
學生練習書寫,老師行間巡視,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具體指導。
四、作業(yè) 練習
1.聽寫本課生字新詞。
2.熟讀本課的短文。
第二課時
一、復(fù)習檢查
1.認讀字詞卡片。
胡 吳 張 章 呂 林 王 黃 諸葛 歐陽
上官 公良 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2.填空,再讀一讀。
古月( ) 立早( ) 草頭( ) 雙口( )
口天( ) 三橫( ) 弓長( ) 雙木( )
3.指名讀書。
二、指導朗讀、背誦課文
1.第1句和第2句都是單姓字,寫出單姓字的特點,要讀清楚,使人聽得明白。
2.第三句告訴我們中國的姓氏有一個字的,還有兩個字的,兩個字的是復(fù)姓。我們中國的姓氏很多,如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等等。有本書叫《百家姓》記載了中國的許多姓氏,其實遠不止這些。讀的時候,注意把頓號讀出停頓。
3.教師范讀、指名讀、齊讀。
4.分句背誦,先背單姓,冉背復(fù)姓,最后背百家姓的開頭。
5.練習背誦。指名背、分組背、集體背誦。
二、復(fù)習鞏固
1.照樣子組字。
門 女 長 天 生 弓
(吳) ( ) ( )
立 古 子 月 早 小
( ) ( ) ( )
2.在正確的讀音上面畫“√”。(幻燈片出示)
3.把你知道的姓氏說—說,并能用學過的方法告訴大家。
(木子李,言午許,立里童,木土杜,耳東陳……)
4.背誦課文。形式多樣地進行背誦。
四、總結(jié)談話
1.提問:這課書的生字,我們足用什么方法學習的?要舉例說出。
(這課書的生字,有幾個是用學過的兩個熟字臺起來記憶生字的方法學習的。如:古月胡,口天吳。)
(我們足用熟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學習生字的。如:良、弓。)
(我們用熟字換—部分的方法學習生字的。如:趙、錢、孫。)
(還有用熟字把一筆變形的方法。如:官。)
2.總結(jié):同學們都說得很好,非常清楚。你們說的這幾種方法,都離不開我們學過的熟字,這些記憶字形的方法,使我們對生字學得快,記得牢,希望人家今天學習的生字,要多聯(lián)系熟字記憶生字,掌握了識字規(guī)律,自己就能學許多的字。
五、作業(yè) 練習
1.背誦課文。
2.聽寫生字新詞。
3.可找來帶拼音的《百家姓》,了解中國的姓氏。
4.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