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實與務虛的辯證──《看雪》教學設計點評
1997年,在長春解放大路小學的禮堂里,我試講二年級的《初冬》。課后,幾位專家把我這只麻雀解剖得體無完膚:無論是教態、聲調、組織教學的能力,還是對教材的挖掘等等,都存在著嚴重缺陷。整整一個下午,在那間學校的小會議室中,我蜷縮在沙發的一角,接受“批評”……隨著經驗的積累、認識的提高,現在,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就是這樣的經受、歷練或者說是“打擊”,成就了我坦蕩、磊落和堅強──而這些,恰是取得事業成就的重要內因。也是因為這個緣故,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看課,我的目光總是盯在“問題”上。作為過來人,相信這才是對年青同行負責的態度。
《看雪》的教學設計總體不錯,但如果能夠處理好一對虛實問題,則會更好。下面詳述如下:
務實:識字落腳在哪里
低年級的語文課,重點應該在識字和寫字上。可經常看見的情況是,一堂課下來,重點沒有落實。就拿寫字來說,四十分鐘里卻頂多寫兩三個,其它時間都在讓孩子觀察書寫。我看到的課堂,大多教師沒有細致地讓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沒有細致指導該怎樣把生字寫美觀,甚至教師連示范過程也沒有。即便有,也只是讓電腦一筆一筆地出現,而不是教師動態寫出的“活字”。更有甚者,低年級的語文課成了高年級的閱讀課:一個字也不寫。
可喜的是,這堂課沒有如上缺憾。但時間安排上略顯局促,如果安排20分鐘以上則更好。一堂課只寫同一結構的三個字還是太少。就板書來說,帶有高年級特點。黑板只有“中國臺灣、北京、盼著”幾個詞。目的是強調課文內容,板書跟識字沒有關系。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板書的機會更多示范──寫上幾個生字,越多越好,這樣既是板書內容,又是識字一項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再比如寫字環節──有這么多生字,如:“店、 毯、 銀、省、仗、講、廚、指、接、鋪”。我們是否應當讓學生找到自己認為比較難寫的字?這樣才能做到以學定教,真正體現因材施教。這里教師直接出示“打”、“指”、“接”這三個字讓學生觀察,雖然這里字形特點歸類的思想體現出來了,但是對于寫字來說,集中練寫這同一結構的三個字科學嗎?我個人以為,半包圍結構的“廚、店、毯”,上下結構的“省”,再加上左右結構的其它字──首要的是要讓學生發現不同結構的不同規律。這樣,寫字的關鍵就解決了。
至于該教師對“打、指、接”的細致指導,也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其相同與不同,“接”字最難寫,更要好好討論而不是老師代之。而且,在寫的時候,這些字的筆畫在田字格的橫中線、豎中線,左上格、右下格等──這些,老師都沒有強調。
可想,泛泛的寫怎能讓我們的孩子寫出一手好字?我不止一次表明,我與一位副主編的觀點的不同。她說:“現在不少老師講得太多,一個字要講上半天它是怎么構成的,每一筆應該怎么寫──教學過程還是老一套,能不能換一換實踐──認識──實踐?”我想,新的課程改革不是讓我們把傳統的東西都扔掉。
務虛:主題可否緩行而含蓄
在一次發言會上,我講到──雖說“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對經典的文質兼美的文字,我們一定要懷著虔誠的心情走進文本,細細揣摩文字的魅力,教師一定要重視文本的規定性,更要注重對文本的研讀。這也是對作者勞動和智慧的敬重。但面對有些課文,教師就應該有一雙慧眼,不能當作奉為“圣經”,亦步亦趨地領著學生圍著教材進行“多情”的挖掘。是的,我們無權選擇課本,但我們必須清楚自己有權力怎樣使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