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教學反思 多篇
小學語文新大綱在揭示學生,教師和教學三者之間的關系時,科學的突出強調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語文,用語文”的示范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的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祖國漢語文文學的興趣,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來圍繞本課的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搞好情感體驗,鼓勵學生大膽的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一、媒體渲染,激發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挖掘性閱讀的能力,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創設有利的條件,更好地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本課的教學中,學生通過雪景錄像的渲染,興趣一下子高漲,從而輕松愉快的進入了老師精心創設的情景之中。接著提出問題,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了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欲望和興趣,急切地通過自讀進入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課件引導作用充分發揮,但又不顯得喧賓奪主。
二、主體探究,體現個性
在引導學生讀描寫雪景段的時候我沒有采用老師范讀、學生模仿讀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原因是我覺得這種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學生對課文沒有發自內心的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僅僅只是停留在老師的模仿。因此,在品讀課文和鑒賞“銀裝、雪毯”等詞語時,著重讓學自讀和自悟,讓學生經歷讀——想——悟——說,這樣一個知識和情感建構過程,效果較好。
三、幫學生樹立自信
在引導學生體會中國臺灣小朋友對雪的那種“好奇、憧憬、向往”之情時,同學們紛紛說出了自己的見解,這時有一個小女孩漲紅了臉望著我,有一種想站來一吐為快之感。但由于諸多原因,她沒有舉手,這時,我來到她身邊,摸著她的頭,對她說:“老師很想聽聽你的感受,愿意把你的想法說出來讓大分享嗎?”孩子在老師的鼓勵下,信心百倍,談出了自己的看法,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課堂上一個不落,全體關愛。
教學始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本課的教學中,雖有成功可取之處,但也有諸多的遺憾之處。其一:引導學生體會中國臺灣小朋友想看雪的那種急切的心情,引導得不夠到位,沒有抓住重點詞“爭著”來讓學生體會。課堂上只是一帶而過,導致學生感受不深。其二:課堂評價太單一,激勵學生的手段花樣不多,導致課堂是學生積極性不高。其三:老師的“親和力”有待加強。
《看雪》教學反思
《看雪》一文講的是中國臺灣小朋友只見過用棉花做的雪,沒見過真的雪。老師給他們講了自己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們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當講到雪景一段時,我便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我講:“寒風呼呼地刮著,吹到臉上就像冰打一樣。風停了,鵝毛般的雪紛紛揚揚地飄下來,天地間滿是雪花在舞蹈。大雪整整舞了一夜。早晨,打開窗戶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上、樹上、房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柳樹上生滿了毛茸茸的白發;松樹穿了件花褂褂;杉樹尖尖像燈塔。我打開門沖進雪地里,腳底下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我和小伙伴們打起了雪仗,堆起了雪人。你看,那雪人多美,紅高鼻,大眼睛,扁嘴巴。再看打雪仗,他們打得轟轟烈烈、熱火朝天。歡聲笑語把樹上的雪都震落下來了。”講完,學生睜眼。我問:“你剛才看到了什么?”學生的想象像開了閘的水,傾瀉而來:“我看見白茫茫的一片。大地像鋪了一床潔白的地毯。”“我家門前的小樹被雪壓彎了腰。我心疼地跑去使勁搖,雪花落在了我的頭上、衣服上,有的落進了我的脖子里,冰涼冰涼的。可樹伸直了腰。我看著它笑了。”“我爬上了房頂,一不小心摔了下來,可一點兒也不疼,就像落在了棉花上一樣。”“我從山上一下滑到了山下,像飛一樣。好爽啊!”“我和小亮在打雪仗。他向我扔來一團雪,我一閃,馬上扔去一雪球,正好打在他臉上。我倆笑彎了腰。”“我們三個堆了一個大雪人,用扣子做眼睛,用胡蘿卜做鼻子,用辣椒做嘴巴,再戴上一頂尖尖的帽子,還有兩串糖葫蘆插在肩上,它正在叫賣呢。我們圍著它唱啊、跳啊,開心極了。”“我呢,在雪地上踩了一串串深深的腳印。再聽那嘎吱嘎吱的響聲,就像在奏樂一樣。”“哎呀!我開著小汽車在冰河上奔跑,跑得真快。”……接下來我還給學生講了“瑞雪兆豐年”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