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成功了》案例與反思
接著,帶著這種初步的體驗走入課文,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并使學生在讀中初步記憶本課的生字新詞,然后就是在老師的組織與引導下交流自學成果。首先是帶拼音的生字寶寶的認讀,接著是含有這些生字的詞語娃娃的認讀,最后是含有這些詞語的句子的朗讀。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由基礎到運用這樣一層層的梯度中學會生字新詞。由于這篇課文的認字量特別大,在短時間內記憶所有要求認的生字有一定難度,所以我安排了比較多的時間在這一環節,且低年級學生好表現,好勝心比較強,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讀,當小老師領讀、賽讀、開火車讀等方式鞏固字詞的學習。
趁著已熟練掌握字詞的契機,讓學生又回到課文,采取多形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朗讀,使學生對課文段落的朗讀更流利了,也又在課文中進行了一次情感體驗,然而單憑課文中的描述是抽像的,但北京申奧成功的實況錄像卻可以將孩子們帶入2001年7月13日那個不眠之夜,讓他們親眼目睹全國人民的歡呼,切身感受所有華人的激動和自豪,由此激發出孩子們心底深深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于是我再次播放了完整的錄像,直觀形象的媒體,讓學生立刻體驗到人們的喜悅溶于北京城的每一絲空氣,這種圖文并茂的學習方法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接著,指導學生根據提示性的語言去學習第一自然段,重點是“人們不約而同地涌上街頭,北京立刻變成了歡樂的海洋”這句花的深入體會,首先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不約而同”“涌”“歡樂的海洋”的意思,從中體會聽到北京申奧成功的喜訊,所有的中國人都滿懷激動、滿懷喜悅,紛紛涌向街頭,想要慶祝這激動人心的一刻。然后讓學生用這些新詞自己說話,從而使得掌握和運用。
教學的最后環節是書寫生字,重點是“揚”的筆畫順序以及書寫。
這篇課文文字雖少,但所呈現出來的場面是恢宏的,氣勢是磅礴的。所以需要教師異常激昂的教學語言才能引導學生與課文達到情感共鳴,我也努力在向這方面靠攏,但可能還不夠。整個教學設計雖然我自認為是精心設計,積極把積累的目標落到實處,但還是有疏落和不足,最遺憾的是沒有特別出彩的環節,因此,在今后的教學設計中我會朝這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