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教學反思
回顧自己的課堂,覺得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
一、整堂課感覺都是在一問一答的情況下發(fā)展著。老師問,學生回答,老師再問,學生再回答。現(xiàn)在想想,這樣的模式下,缺少了許多的靈動性。學生在老師的所謂的引導下走進了文本,學生的理解遵照了老師的意圖。課堂上學生積極回答,氣氛看來是很和諧。但是看似精彩實則不然,孩子在教師的步步調(diào)控下走進了教師布置好的情境當中,缺少了自由思考的空間。而是定勢在老師的思考范圍內(nèi)。
二、指導朗讀的時候語言過于的蒼白,使得學生不能很好的把握住住主要的感情基調(diào)。比如“苦苦等待”這一個詞語,學生在讀的時候只明白小鳥是很可憐,但是還沒有想到小鳥是很無助,很孤單的。再加上讀的時間不多,學生就很難體會小樹,小鳥,西西的心情。也就無法進行良性的朗讀。再說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朗朗的,這樣的課堂才充滿著濃濃的語文味。而本堂課缺少了這樣的味道。讀的時間太少,使得學生沒有辦法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升華感情,與文本達成共鳴。
我的課堂留下一些精彩,但也有許多遺憾!要想上好一堂課,不僅要掌握好大方向,還要考慮好小細節(jié)。包括你的語言,你的教態(tài),你課堂上表現(xiàn)出的一切很那些有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只有考慮周全了,才能上好這堂課。我會正視自己留下的遺憾,我會拾起這些缺殘,我會珍藏美麗中的黑點!
假如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首小詩,設計重點有兩個:一是學習生字;二是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使學生了解詩歌內(nèi)容,產(chǎn)生述說自己愿望的想法,達到讓學生像小作者一樣有關愛他人、關愛動物、關愛環(huán)境的愿望。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識字,閱讀教學的過程。重在使學生更多的體現(xiàn)在引導,使自己的老師身份淡化再淡化,像大朋友那樣和孩子們在一起學習。在引導中不但使學生認識了字,讀懂了課文,還平頭了口語能力、朗讀能力、想象能力。本課教學特點如下:
一、引導讓學生自主識字
教學時緊扣教學重點,在識字學習中,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
小組合作交流方法體現(xiàn)合作意識,通過“自編謎語”、“摘蘋果”等游戲,激發(fā)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能力,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獨立識字能力。在此環(huán)節(jié)中,不斷鼓勵孩子們的識字方法,并給予及時的點評,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不但樂學且學得有情趣。
二、讀中感悟,重視朗讀訓練
本節(jié)課教學,朗讀感悟貫穿于整個課堂。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一個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xiàn),并注意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面對這樣一首文字平凡而情感充沛的詩歌,我探索著采取簡潔的線條,走出教師煩瑣分析,學生被動接受的說教式教學的途徑。把落腳點放在讀上,本節(jié)課以“讀出你的感受”為主線,進行朗讀訓練。比如:在教學第一節(jié)“為小樹畫太陽”一段時,借小樹的困境入手,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小樹的寒冷、孤獨。學生有了對小樹的同情之感,“讀出你的感受”就很容易做到了。
在讀中教師的示朗讀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教學第三上節(jié)時,我設計了范讀指導最后一句話。先指名讀,在學生讀得不到位的時候,教師進行聲情并茂地范讀,當學生的情緒被調(diào)動后,再進行練讀、仿讀。這樣“由扶到放”,達到了“在讀中學會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