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教學反思
其次,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讀書感悟。比如:自主讀、愿意讀的就站起來讀,想讀哪段就讀哪段,在音樂聲中高層次地展示讀,落實了讀的訓練目的,重視了實踐過程,滿足了學生的個性需求,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實實在在把課堂還給學生。
三、根據課文內容創設情境
如:學習第二小節時,為了引起學習的興趣設計了邊看圖邊體會,在學生想知道小鳥為什么也需要幫助時,播放畫面(鳥巢里小鳥張開嘴挨餓的圖),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有一學生說:“我看到了小鳥在哭,好象看到了它們在落淚。”還有一學生說:“小鳥好象等待媽媽的到來。”等。學生從中體會出小鳥的孤獨、可憐,需要幫助。此時,讓學生帶著獨特的感受讀,學生們讀得非常有感情。
在學習第三小節時,通過老師聲情并茂的過渡語和示范性朗讀,把學生帶到文中去和作者產生共鳴。在最后的展示讀中,我設計了配樂朗讀,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讀,以情促讀,以讀促情,使學生對文章的了解達到更高的境界。
四、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說話能力
如:在學習第一小節時,要求學生體會小樹的寒冷,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假如你是小樹,你在寒冷的北風里會怎樣?”學生體會到小樹凍得發抖,被風吹得東倒西歪,真可憐,一種同情感,幫助小樹的愿望出油然而生。讀課文的愿望也就增強了。
再如:教學第三小節也設計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詩文說話的環節。比如問:“此時的西西坐在窗前望著窗外的小伙伴做游戲,他會想些什么?”、“假如西西在場、他一定會感動的,它可能會向小作者說些什么呢?”這樣的問題訓練不僅培養了學生了想象能力,而且學生說話的能力也得到了訓練。
五、對學生的評價貫穿整個課堂
課堂教學中的評價語言至關重要。因此,本節課的評價貫穿于整個課堂,精妙的評價評議能掀起陣陣波瀾,會給課堂帶來生機。我在上課一開始就注重了語言評價。
比如:當學生讀完課題后,我的一句“聲音真好聽,老師喜歡!”的話語,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朗讀和回答,我都善于捕捉閃光之處給與賞識。再比如:“你的發言真精彩啊!”“你讀得多有感情啊!”“你的體會多深啊!”“我們為他的發言鼓鼓掌吧!”教學中,通過一些激勵性的語言評價,讓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
總之,語文要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通過生活化的語文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品德行為于習慣,讓學生在拓寬知識面的同時,又學會怎樣做人,怎樣處事。一舉兩得,和樂而不為呢!我想只有對學生補充進這樣的資源,語文課才會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教師才不會處于被動,而且能比較靈活地上好每一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