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識字六》教學設計
2.兩個補充材料《假如》和汶川地震的圖片材料都能體現《識字六》中:熱情、奉獻、真誠等等的美好情感。選擇《假如》是想凸顯語文課堂:語文從語言文字中來,到語言文字中去的特點。將: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這樣一個開放的問題放在汶川地震這個大背景下,學生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善良和愛是真摯的,我們可以相信,假如他們真的有一支馬良的神筆,那么他們一定會為汶川畫一個“沒有地震的地球”……。這一個材料我重在對詞語的理解。選擇汶川地震的圖片材料是因為汶川地震中所反映出來的人性光輝是我們精神世界中的一種財富,我希望,通過圖片材料讓學生感受:原來汶川地震中那些善良的人身上,那就是:愛,就是奉獻……如果說《假如》是我們一種美好的愿望的話,那么汶川地震就是非常真實的,孩子們為汶川流過眼淚,捐過錢和物,給汶川的孩子寫過信……,所以汶川能讓他們更深切的理解“人人獻出一點愛,人間永遠是春天”的含義。這個材料我更關注的是對句子的感悟。
3.選擇這兩個材料是想給大家傳遞一個“單元整合教學”的一個理念。即對一個單元中的所有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而不把每篇課文看成是獨立的。
梅雯霞:是的,現在課標經常提倡教材的整和教學,這就提醒了我們有時可以跳出課時教語文,體現大語文觀,如第三冊第四單元教材的編排也很具有整和性,《坐井觀天》詮釋了識字4中的“管中窺豹、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小柳樹和小棗樹》詮釋了識字4中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并不是教過了就忘了,學過了就不理了。
梅雯霞: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教學很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那么任老師,你早上的這節課是從哪些習慣的培養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呢?
任麗燕:我比較關注:
1.韻文和詞語的朗讀語氣:字正腔圓 擲地有聲 通過范讀和帶讀等方式去糾正學生的拖腔,以期形成我期待的誦讀語感。
2.對工具書運用的方法指導。這節課我把工具書的運用環節放到了課堂上,我希望引發學生對工具書運用的需要:在不理解的時候用,在需要的時候用。
3.這節課最遺憾的是沒有讓學生動筆去寫一寫,讀寫結合才能體現語文課堂的語言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