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我是什么(第1、2課時)
一、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更不能做過多的講解,而應該讓他們多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因此,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以讀為本,將讀貫穿全文。同時,我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巧用多媒體課件(特別是光盤資源的利用),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對水的各種變化形態以及利害有更直觀的感受。
二、教材分析:
《我是什么》是人教新課標版第三冊第八組的第一篇課文,它與《回聲》、《太空趣事多》、《活化石》、《農業的變化真大》一同向學生介紹了氣象、航天、動植物以及農業科技等豐富的科學知識,讓學生在識字讀文的同時,吸引學生關注科學、愛科學,引發孩子們研究、探索的欲望。其中,《我是什么》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并結合謎語的形式,圖文并茂地向學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條件下,會呈現出的不同狀態以及水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利弊。課文內容生動有趣,語言樸實生動,是一篇寓科學知識與趣味故事的優秀教材。全文五段,重點內容可分三個部分:水的變化,水的形態,誰給人類帶來的利與弊。
三、學情分析:
水,是生命之源。對于水,學生是再熟悉不過了,對于水的各種形態也有一定的了解,然而他們卻很少會去琢磨其中的規律和科學道理。所以,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根據課文的結構,以讀為本,積極挖掘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然后再以用多媒體課件重現他們的生活經驗,那么,本篇課文中所蘊含的科學知識就淺顯易懂了。
四、教學目標:
1. 認識11個生字,會寫8個字。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 了解水的不同形態的變化以及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樹立環保意識。
五、教學重難點:
1. 正確朗讀課文。
2. 了解水的變化以及與人類的關系。
3. 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1、教法:直觀演示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賞識法。
2、學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
七、課前準備:
1、 生字詞語卡片;云、雨、雪、雹子的帶字圖片;相關課件與光盤資源錄像片段(選自2006年二年級上冊第十片光盤中《30、我是什么》)。
2、師生收集水與人類關系的相關資料。
八、教學過程:
一、游戲激趣,導入新課。
1、師生一起做一個猜猜他是誰的游戲(老師描述班上一個學生的相貌,基本性格,讓其他學生猜一猜看是誰。)后,談話:
小朋友們,今天有一個調皮的可愛的小朋友也想讓大家猜猜他是誰。
?
板書課題: 30、我是什么
學生齊讀課題
2、你們想認識它嗎?那么,讓我們一起仔細聽聽它是怎樣介紹自己的。(教師范讀課文,學生邊聽邊猜“我是什么”)
[設計理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猜猜他是誰”的游戲導入課題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此時,教師范讀課文,學生必定會集中注意力,積極開動腦筋,最終猜出謎底---“我”就是水,并因此獲得成功的滿足感,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讀通課文。
1、小朋友們真聰明,一下就猜出了謎底。相信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讀讀課文了,讀之前有個要求:讀準生字字音,讀通句子,標出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