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新市徐公店》教學設計和反思(研究課)
四、品讀,體驗情感
1、師:讀著詩句,我們就仿佛跟隨詩人欣賞到了鄉村的田園風光,誰愿意把欣賞到的美景完整地說給大家聽。(指名說整首詩的意思。)
2、你們想不想親眼看一看這美景?(播放動畫課件)
3、如果你是詩人,看著這樣春意盎然,詩情畫意的一幕,你會想些什么?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師引導:對大自然的熱愛,童趣的可愛。
4、讓我們帶著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再來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詩,能背下來的同學可以背。
五、延伸,課外作業:
師:一首詩,既是一首歌,一幅畫,也是一個故事。我們今天的作業就是可以把這首詩改編成一首歌唱出來,也可以創作一幅古詩配畫,還可以把它編成一個小故事。(幻燈出示)
《宿新市徐公店》教學反思(交流課)
4月21日,我在本校給三年級學生講了《宿新市徐公店》一課,課后,我進行了認真的反思,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以“讀”為切入點,注重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和體會古詩意境。古詩教學的關鍵是領會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而 “讀”又是達到這些目標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在設計這一課時,有意讓“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學生先是初讀感知古詩大意,這樣就掃清了文字障礙,接著再細讀,理解古詩意思,然后是品讀體驗情感階段,最后誦讀,在音樂和動畫的伴隨下,引導學生把體會到的通過誦讀表現出來,從而受到美的熏陶。可以說,學生是在讀中入境,在讀中生情,也是在讀中賞文的。
二、巧妙的設計使學生輕松突破難點。如第三個環節中,我讓學生在自讀中想象詩中的景物,當學生找到景物后,再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找處作者在詩中是怎樣描寫這些景物的,如學生找到“籬落”,作者描寫的是什么樣的“籬落”?學生找出“疏疏”的籬落,這樣學生通過細讀,很容易找到景物,并找到作者的描寫,進而理解了古詩的意思,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當然,有優點就有不足,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同時,我沒有讓學生結合畫面來理解,本來大屏幕上就準備了圖片,但我并沒有充分使用它,使它形同虛設,如果在學生理解不到時,指指畫面時學生就能一下子明白了,這是教學的失誤之一。還有,對于“樹頭花落未成陰”一句,學生理解并不到位,我想是由于學生對于古詩中所描繪的時間理解不清,我應該指出“暮春”時節是什么時候,這樣學生就能更好的理解這一句了。此外,還有一些細小的問題,如配樂沒到位,我的語言不夠精煉等,這些都是我以后在教學中應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