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冊《看浪花》教學反思
朗讀課文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語言基本訓練,它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又有助于增強語感、發展語言。新課程標準中要求低年級的閱讀教學要以讀為主,讓學生在不同形式的讀中體會文章的含義,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我在《看浪花》這節課中安排了豐富的、多層次的、多形式的閱讀,每一步的讀都提出相應的要求,如:教學初,“課文這么美,是不是很想讀一讀?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順,你能做到嗎?”;再讀課文時,要求“比一比誰讀得最有感情,能讀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老師看你們讀得這么好,我也想讀一讀。”“我讀得這么差,請同學教教我怎么讀好”等,如此設計多次練讀,使學生在讀中有想像,讀中有思考,讀中有感受,真正地達到了對語言文字的積累,感悟,品味,熏陶,使讀成為維系課堂生命活力的主動脈。
但是本堂課中也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之處。
1、朗讀指導還不夠有力度,沒能提高全班學生的朗讀能力。個別學生讀得很好,但是一到齊讀,感情就不夠強烈了。朗讀的量已經達到了,但是沒得到質的提高。
2、寫作環節所占時間稍多,寫作難度過難。在小練筆環節,共花了10來分鐘,大部分學生只寫了兩句話。在設計這一環節時,沒有切實考慮到絕大部分學生的寫作能力。二年級的學生,才剛接觸到寫話。通過一節課,就讓他們去完成這樣一節富含想象力的小詩,確實是相當有難度。
3、課堂中,一問一答的形式過多。給人的感覺是:牽著學生一步一步地跟著我走,不敢放開手來,讓學生自由自主的學習。
《看浪花》一課是一首充滿童趣的詩歌,全詩共分五節。第一節講三個孩子坐在海灘看浪花。第二、三、四節分別講三個孩子看著浪花展開各自的想象:讓海水變淡水;去海底打獵;到海底去采礦。第五節講孩子們沉浸在想象當中,說說笑笑忘了回家。語言清新、活潑,瑯瑯上口。內容上充分體現了人文性,讓學生關注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增進了學生與自然的親和力,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說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好文章。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以讀為載體,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體驗,在讀中升華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在這一課中,我設計了三大版塊:
(一)粗讀課文,感知語言
這一課有些詞語學生難以理解,我就采用圖片欣賞讓學生直觀了解感知。在學生初讀詩歌后,我讓學生說說浪花像__________________。在拎出五個比喻句后,我又組織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去感受浪花的美麗,語言的美麗。
(二)精讀感悟,學習語言:
在這一板塊我先通過范讀2、3、4小節讓學生感受詩歌的優美,然后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小節去美美地讀一讀。然后結合學生的回答深入學習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比如第四小節,在學生讀完之后,我問學生:你在讀的時候想到了什么?結合學生的回答點撥什么是“金疙瘩”、“采礦”,在學生理解之后又隨即指導朗讀。浪花的“嘩——嘩——”聲是朗讀的一個重點,為了讓學生讀好浪花的聲音,我先讓學生聽浪花的聲音,然后認識了“——”后再指導讀,學生自然就能夠讀好了。又如詩歌每節的最后兩行,學生難以理解,我就引導學生去讀,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如自由讀、指名讀、分男女生讀、小組讀、師生合作讀、齊讀等各種形式,每讀一遍,我就設計精美的過渡語,激發學生積極去讀,喜歡去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這節課讓我對這一句話有了新的體會。在課堂上,我們應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欣賞地讀,陶醉地讀,美美地讀,自由自在地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精彩,最終達到語言的內化、語感的培養、情感的升華、審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