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馬戲》說課設計 4份
接下去就引導學生學習相似的兩段,知道3、4段也是按這一順序寫的。最后我們也可以在第三教時安排讓學生根據這一順序來寫第5段中簡單介紹的節目。這里就運用了遷移的規律,教師從“扶”到“放”,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有“跳一跳,摘到果于”的感覺,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快樂。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仿寫是一道選作題,對于城市的孩子來說應該有這個能力,不過很多孩子沒看過馬戲,沒有觀察的基礎,學生是無論如何寫不出來的,我們可以運用錄像,讓學生看幾個馬戲節目,在觀察基礎上寫就不難了。
《精彩的馬戲》是小學語文第三冊教材中的最后一篇有趣的看圖學文。這篇看圖學文是在看圖學詞學旬的基礎上安排的,它是讓學生在學習觀察簡單的圖畫和事物,理解詞語和旬子的基礎上,增加初步理解自然段的能力,同時為基礎訓練:,初步說一段意思連貫的話,這個說話要求作準備,更為以后學習復雜的看圖學文打下基礎。
課文講述了一場精彩的馬戲,文章著重講了猴子、黑熊和山蘋的精彩表演,最后點明動物能表演精彩的節目是演員們訓練的結果,說明了還是人有辦法這個道理。從題目來看就已經突出了課文的重難點,文中四幅圖展現了節目的精彩,課文又圍繞如何精彩展開敘述。
根據教材的目的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①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精彩”、“好奇”’等詞語。
②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動物表演的節目精彩以及這是演員們訓練的結果,會用“精彩”、”表演”說話,同時感受精彩,陶冶情趣。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我結合教學目標,計劃用三課時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在第一課時,學生已理解了課題,整體感知了圖畫和課文內容,學會了生字,并理解了部分詞語,完成了第一個教學目標。第三課時讓學生完成練習,并指導他們背誦課文第四段。
現在,我重點講第二課時,通過這一課時的教學,準備突破第二和第三個目標。因為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只有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才能使學生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由于課文中的二、三、四自然段的結構相似,如果采用常規的教學方法,不能使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得到擴充和改變。為此,根據教材特點和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準備用情境導入法導入新課,首先,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用”導、扶、放”教學法進行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他們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下面,我向大家介紹一下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整個過程分為四步:
第一步:創設情境,整體感知
針對兒童好奇的特點,導入時激發學生的興趣:小朋友,你們喜歡看馬戲嗎?今天,老師就帶小朋友去看一場精彩的馬戲,注意,馬戲馬上就要開始了,請小朋友邊看邊想都有哪些動物表演節目,你覺得這場馬戲表演得怎么樣?學生帶著問題看錄像,看完之后,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同時,我在黑板上帖出“猴子爬竿,’“黑熊踩木球”和“山羊走鋼絲,,這三幅圖片,并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理解“精彩”這個詞語的意思。這樣,學生在欣賞中整體感知了課文,愉快地進入了課文的學習過程。在這步教學過程中,之所以采用情境導入和配像錄音,是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七八歲的孩子,他們的好奇心強,不足的地方是他們以形象思維為主,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我希望通過情境和生動形象的畫面,激發學生的興趣,直觀地感受馬戲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