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多能”的詞串識字
其次,是幫助兒童認識事物和享受審美樂趣。
詞串的編排具有認識功能與審美功能。如一年級下冊,兒童讀了《識字1》(春天 春風春雨 /柳樹 小草 嫩芽 /布谷 燕子 蜜蜂 /杏花 梨花 桃花),就能知道春天天氣有什么特點,柳樹、小草有什么變化,有哪些小動物出來了,有哪些果樹的花兒開了。又如一年級上冊,兒童讀了《識字2》(太陽鬧鐘 小鳥 /穿衣 下床 起早 /刷牙 洗臉 用餐 /上學 升旗 做操),就能知道小學生的一日生活常規,養成每天按時起床、按時到校的良好習慣。詞串描繪了早晨的情景:“太陽”公公露出了笑臉,“鬧鐘”調皮地呼喚“懶蟲起床!懶蟲起床!”“小鳥”在枝頭唱歌。能讓小朋友感到早晨景色的美好,給他們以美的感受。
第三,可以發展兒童的想象力和整合力。
詞串只是列舉了一些典型的事象,如一下《識字6》:“夜晚 繁星 亮晶晶 /爺爺 奶奶小丁丁/ 竹椅 蒲扇 螢火蟲 /牽牛 織女 北斗星”。除了“亮晶晶”是描述性的,其余的都是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名稱。詞與詞不相連屬。如“竹椅”是誰坐著的,“蒲扇”是誰用著的,“螢火蟲”在哪里,“爺爺奶奶小丁丁”跟“牽牛 織女 北斗星”有什么聯系,都沒有說。但兒童讀了,卻可以看到一個夏夜祖孫乘涼,爺爺(或奶奶)指著天上的星星給小丁丁講故事的生動圖景。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人的大腦是有整合功能的。盡管詞串提供的信息并不完整,但它卻能夠將兒童頭腦中儲存的相似模塊(即兒童的前經驗)激活,與之進行相似匹配,從而將這些并不完整的信息整合起來,建構成各不相同的、打上個人相似經驗印記的圖景。兒童邊誦讀邊在頭腦里“過電影”,就能發展他們的想象能力和整合能力。
方智范教授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一文中也對詞串識字的這一功能從文學的角度作了精辟的分析:如果把詞串中每一行的三個詞連成一個句子,就要加許多虛詞,變成了線性排列,就邏輯化了。把這三個詞分開,就切斷了語鏈,詞與詞之間變成空白。這個空白就是給讀者留下的想象空間,有待閱讀它的人去填補,北方學生讀“春天春風春雨”時,頭腦中展示的畫面與南方學生的不一樣。中國古代書法、文學都講究“無中生有”,空白的地方便有畫,即留待會心的閱讀者填補的空白,從而激發和挖掘了學生的創造潛能。(見倪文錦主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27頁)
這類課文該怎么教呢?
一、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低年級兒童學習了漢語拼音、常用筆畫、筆順規則,認識了常見的部首字,懂得了漢字的主要造字方法(象形、會意、形聲),這就初步具備了認讀漢字的能力。只要我們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善于調動其識字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能夠逐步形成小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兒童按照下面的程序自學生字:自讀課文,并在課文中劃出生字(詞)——自己拼讀生字字音——自己拼讀詞語讀音——從圖中找出與詞語相關的圖像——同座同學合作學習,如相互指認、相互研究詞義、相互交流記字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