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多能”的詞串識字
圖文對照,是幫助兒童理解詞義的重要手段。如教學一上《識字5》(沙灘 貝殼 腳丫 /海風 海鷗 浪花 /魚蝦 珍珠 海帶 /港灣 漁船 晚霞),教師便可要求兒童將一張張詞卡貼在掛圖中相關圖像的旁邊,通過“對號入座”來檢查兒童是否理解了詞義。
三、教詞串,一定要讀,而且要誦讀。
什么是誦讀?誦讀也是朗讀,不過它跟朗讀相比,還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誦讀更注重一個“熟”字。不是讀一遍兩遍,而是要讀好多遍,即所謂“熟讀成誦”。為什么要讀這么多遍呢?古人早就說過:讀書就像吃水果,囫圇吞下去,就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必須細細地咀嚼,品一品,嘗一嘗,滋味自然知道。我們常說,要讀出味兒來,就是這個意思。二是更注重體驗品味,感情投入。要“聲像同步”,即所謂“尋言以明象”。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比如你讀二下《識字2》(碧水 秀峰 倒影 /對歌 榕樹 壯鄉 /象鼻 駱駝 筆架 /竹筏 鸕鶿 畫廊),就要一邊讀一邊在腦子里“過電影”。也就是說,要迅速地把文字符號轉換成形象,想象出水的清澈見底,山的拔地而起,漓江像一面鏡子映出了青山的倒影……三是更注重聲調的抑揚頓挫。要知道,聲調也是一支無形的“筆”,也可以繪形繪色。不過它不是用線條、色彩,而是用聲調的輕重疾徐、抑揚頓挫。
有的老師教學生讀詞串,一詞一頓,像認讀一串各不相關的詞,機械,干癟,毫無情致。其實,詞串有意境,有韻律,我們要讓學生把它作為一首小詩來讀。要一句一句非常投入地讀,讀出味兒來。這樣才能讓兒童在反復誦讀中,感受到詞串的意境美和韻律美。
教兒童誦讀詞串,還要注意到詞串的整體性。教學伊始,可讓兒童借助拼音通讀詞串,先感受一下整個詞串的大概意思。然后,分行細細地讀,學習其中的生字詞,體會每一行的意思。最后,再整合起來,練習誦讀全篇,感悟和欣賞整個詞串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