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多能”的詞串識字
由于低年級學生辨認字形不夠精細,有的字比較難學,教師要有針對性地予以指導。如一上《識字4》(觀察 采集 昆蟲 /田野 樹林 花叢 /螳螂 螞蟻 蟋蟀 /蝴蝶 天牛 蜻蜓),這課生字中的“采”、“集”兩個字是教學的難點,老師就可以結合生字的特點,借助多媒體予以突破。為了讓學生了解“采”的字形跟字義的聯系,教師可出示一幅采摘圖,讓學生理解“采”字是伸出一只手,到一棵樹上去摘果子。再讓學生做一做采摘的動作。“集”字的右上部分容易寫錯,老師可將易錯的部分用紅顏色予以強調,并演示正確的筆順。
自學生字的訓練搞得好,就能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使之想出多種方法來記憶生字。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對學齡兒童來說,識字的關鍵在于建立字形與音、義的聯系。在以往機械的識字方式中,學生建立這種聯系只是依靠枯燥乏味的反復認讀和課后大量的機械抄寫,并未通過積極的思考去精細分析生字的形音義,因而識記的效果不好。只有當學生發揮了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其特有的經驗作為記憶的支柱形成聯想,或利用漢字的造字規律,特別是形聲規律對形音義進行有意識記,才能比較牢固地建立起字形與音、義的聯系,記憶的效果也才會好。有個學生這樣來記“串”字:這個“串”就是“羊肉串”的“串”。兩個扁“口”就是兩塊烤羊肉,當中的一豎就是穿羊肉的竹簽。學生憑借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經驗這樣來記“串”字,恐怕一輩子都忘不了。
二、圖文對照,將詞語與該詞語所表示事物的圖像進行相似聯系,相似匹配。
教詞串,要注意發揮圖的作用。詞串里的圖不只是為了美化課文,不只是文字的點綴,它是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為學生學習詞串服務的。合理使用圖畫,不僅能幫助兒童理解詞語的意思,還能幫助他們進入詞串所創設的意境中去。
兒童是怎樣理解字(詞)的呢?兒童是靠他既有的生活經驗來理解詞義的;如果這個詞所表示的事物是兒童從未體驗過的,要讓他去理解,就十分困難。我們過去教學字詞,習慣的做法是給這個詞下一個定義。其實,定義只是聯系詞語與生活底蘊的中介因素。只有越過定義這道屏障,在兒童的頭腦里找到與之相應的生活底蘊,并以表象的形式儲存在大腦里,才算是真正理解了這個詞。
我們過去一談到識字,就講音、形、義,往往忽略了“像”。其實,在識字教學中——詞匯教學也是如此——離開了相關的“像”,是很難讓兒童理解字詞的意思的。
我們稍微研究一下就會發現,詞串識字中的圖畫,是根據識字教學的需要來安排的。凡是詞串中出現的詞語,在圖畫中基本上都有所反映。即便是一些“無形可象”的詞語,也要盡可能地予以間接呈現。如“春天春風春雨”,“春風”是看不見的,我們就把柳條畫成搖擺狀,也就間接地畫出了“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