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語文第四冊識字3教學反思
識字3用圖表的形式按實物圖、古文字、偏旁的字形形象地展示了“木”、“禾”、“竹”、“艸”兩組偏旁發展演變的過程。本課的重點是通過觀察圖表,借圖畫理解詞語意思,明確偏旁對生字的意義。
教學中,我主要是組織學生以小組學習的形式,自主探究,“通過大家的朗讀,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樣發現的?”來引導學生發現詞語中的規律,了解為什么這些詞語中都有這個偏旁,在討論研究的基礎上,理清思路,掌握識字方法,不僅有效區分了字形,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為了鞏固學習成果,我又采用了一些小游戲。比如我請學生說說“扌”的字,一邊說生字,一邊做動作。學生在做動作的同時,進一步明白了這個動作是和“手”有關的,所以才是“扌”。還有區別形近字,我是讓小組中的學生扮演兄弟姐妹,向大家介紹怎樣分清他們。我是大哥“籃子”的“籃”,我是用竹子做的,所以我的上面是“⺮”,表示竹子;我是小妹“藍色”的“藍”,我的顏色是從花草中提取的,我和花草有關,所以我的上面是“艸”……
本堂課是屬于孩子們的,所有學到的知識都是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他們是學習的主人,這樣的課堂除了快樂還是快樂。
識字3教學反思
看似簡單的識字課堂上,讓我對語文課堂又有了更深的認識。今天教學《識字3》,本以為簡簡單單的一節課,可是,面對孩子們的課堂上,他們總會讓我駐足思考。
一組組簡單的詞組,卻蘊涵著漢字詞語的意義。松柏、楊柳、桌椅,這些詞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都有“木”字旁,因此,我們可以推論,不同的偏旁所代表的意思就不一樣。
如:凡是帶有“木”字旁的,都和樹木相關;凡是帶有“草字頭”的,大多都與草本植物相關。當學生能夠理解偏旁的意義后,他們已經有了根據偏旁來理解漢字意義的能力了。
當然,學生也會問很多千奇百怪的問題,如:為什么筷子有的卻是木頭做的,而“筷”又是“竹字頭”呢?這就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了,這時,我會和學生解釋:因為“筷子”也有很多制作方法,但大部分是用竹子做成的,所以就用“竹字頭”。對于孩子們所提出的問題,我們要用最兒童化的語言來幫孩子解決問題。否則,越解釋就越模糊。
短短的一節課里,要教給孩子的東西很多,但時間畢竟有限,就要靠家長在生活中的教育了。為什么這么說呢?當孩子在做《小學語文練習與測試》時問題就呈現出來了。
有道填空題(按課文中的詞語填空):春天到,----------發芽了。答案千奇百怪,有的填菠蘿,有的填稻谷。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顯而易見,學生缺乏的是一種生活的常識,還有在生活中的一種觀察能力。
還有一道題目:讓學生把屬于蔬菜的詞語填在相應的括號里:蔬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