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歌》評課
《水鄉歌》評課
《水鄉歌》是第三冊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首詩歌,作者抓住了綠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點。給讀者勾勒出一幅鮮明、形象、秀美的水鄉風光圖,歌頌了水鄉的秀美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王穎老師昨天上了這節課,整節課我的感受是:王老師在整體設計上以新課標精神為指導,致力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體現了在情境中教學,把課堂還給學生,以生為本,以讀為主,以拓展為目標,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感受江南水鄉的餓秀美風光和水鄉人民的美好生活。我認為本節課有以下幾個成功之處:
一、反復朗讀,重在感悟
讀是培養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忽視了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說寫技能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抓住了什么語文能力。在教學課文第一小節,感悟水鄉水多時,王老師提了一個問題:你從哪些字詞中感受到水多?學生不僅從文字中感受到水多,而且體會到水美。通過引導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全班讀,最后讓學生把"心情寫在臉上"讀.這個反復讀,不是簡單的遍數的增加,而是賦予讀書目的,要求不斷提高,不斷明朗化,朗讀層次分明,看班上的小朋友個個讀得樂在其中,讀書聲充滿整個課堂。
讀是方法是手段,感悟是目標。王老師對文中優美的句子不惜時間,采用形式多樣的朗讀方式,積淀了學生的語感.水鄉秀美之圖盡在學生腦海中。
二 、創設情境,重在激發興趣.
.如何激發孩子門學習的興趣,增強他們的體驗,王老師至始至終引導學生投入到情境之中。上課開始,老師創設情境:引導孩子們回顧前面學習的識字6塞北有駿馬,海島有椰樹驕陽,高原有牦牛冰雪.江南有什么?水鄉。這一問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生個個精神抖擻,好象要整裝待發開始江南之旅。在學習課文時,王老師更是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進入江南水鄉的情境,讓學生理解“白帆片片像云朵”,利用圖片讓孩子理解了“渠、駁”的意思,。這一情景的創設,學生如臨其境,教學難點更是迎刃而解。
三、課內外結合延伸,重在遷移。王老師的課堂教學就沒有局限于書本,而是適時向課外延伸。老師在課末為學生設計了實踐的平臺,要求學生仿照課文也來夸夸自己的家鄉臨淄,學生從課內到課外,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既鍛練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積累創作和精煉語言的機會,更讓學生與本詩情感達到共鳴。
《水鄉歌》評課
聽閆靜老師的《水鄉歌》第一課時的教學,給人一種耳目一新之感。最大的感受是只有二年級的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竟然那么強,這與老師平時嚴格扎實的訓練是分不開的。整節課,課堂的容量大,但由于教學形式多樣,融識字、組詞、說話、找同音字、找同偏旁的字、找反義詞等知識一爐,課堂氣氛活躍,教師的教態富有親和力,學生在教師的激勵引導下,你爭我搶,積極發言。另外,檢查生字的方法也比較靈活,小組學習活動有序、有效。如果能把識字與寫字結合起來就更好了。(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