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不是最弱小的》
我靜坐下來,一遍又一遍地讀《我不是最弱小的》,漸漸地對文本有了感覺。一讀,愛心的傳遞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前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筆下的一個耐人尋味的溫馨生活小故事。
文章一開篇就像放電影一樣,從鋪設背景入手,交待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假日里,天氣悶熱,一家人到森林里去。”“天氣悶熱”,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實質上則暗示天有可能會下暴雨,為下面的故事情節發展作了鋪墊。
接著,作者將“鏡頭”一拉,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非常溫馨的畫面:在景色宜人、空氣清新的森林里,林中曠地附近長著一叢叢野薔薇,一朵花剛剛開放,粉紅粉紅的,芳香撲鼻。母親和孩子們坐在草叢上聊天,父親在旁邊聚精會神地看書。這一場景的描寫中,沒有大筆揮灑,是淡淡數筆凸顯了林中那朵薔薇花的“嬌嫩”和“芳香撲鼻”,以及相親相愛的薩沙一家。
然后,作者又將“鏡頭”一轉,來了個“特寫”的場景:“突然雷聲大作,先是飄下幾滴雨點,接著大雨如注。”這一環境描寫把故事情節推向了高潮。“突然”一詞,打破了剛才一家人在林中草地上安閑恬靜的美景。“雷聲大作”、“大雨如注”、“滂沱大雨”更是直接地渲染了當時天氣的惡劣——風大、雨大。于是自然地上演了這樣感人的一幕:爸爸把雨衣遞給了媽媽,媽媽又把雨衣遞給了薩沙。而薩沙卻又把雨衣極心疼地蓋在了風雨中的薔薇花上。
于是,在滂沱的大雨中,這件雨衣就代表著一份關愛,這關愛傳遞到每個人的心里。弱小的薩沙看到了嬌嫩纖弱的薔薇花被滂沱的大雨沖掉了幾片花瓣,就心疼地掀起雨衣,輕輕地蓋在粉紅的薔薇花上。在雨中,在這件“愛心雨衣”的傳遞中,薩沙學會了保護弱小者,他自己的雨衣蓋在“比自己弱小的”薔薇花上,他不再是最弱小的了。
課文中另一點最能令人感動、給人以啟迪的就是薩沙與母親的一段對話。這段對話共有三問兩答,語言雖然簡潔平實,但卻非常鮮明地透視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一方面表明了讓雨衣一事給薩沙帶來的疑惑,以及他明白了道理以后的自信、自強、自豪;另一方面也表達出了母親對子女的一片深情和關愛弱小的溫暖胸懷。
于是,我以學生的身份再思考,學生能發現“雨衣”的傳遞是“愛的傳遞”嗎?我詢問預習文章后的女兒,她忽閃著眼睛,很神氣地說:當然不是一件雨衣了,那是一份愛心!
我恍然大悟,咀嚼文字后的我,居然還在孩子讀文章后的起步階段。
讀文后,有很多問題,我還是不能回答:(1)題目為什么是《我不是最弱小的》?(2)“天氣悶熱”,一家人到“森林里”去,那么有生活經驗的爸爸媽媽為什么只帶一件雨衣?(3)爸爸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給媽媽?媽媽又為什么沒有把雨衣給托利亞?(4)我不是最弱小的,薩沙比植物——薔薇強大,就算不是最弱小的了嗎?
二讀,擁抱生活信心
在我猶疑的時候,恍然想起曾經見過高子陽老師對這篇文章的介紹。于是,高老師讓我站在寫作的背景上去解讀文章。
首先,這篇文章不是文學家的經典,而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經典,收藏于《家庭教育學》中。因此,文章以平實的語言,傳遞著信息,所以我更應該關注,教育家所要傳達的人文思想。
其次,這篇文章寫于二戰后,二戰后的蘇聯,國家貧窮,土地貧瘠,人們特別缺乏維生素c,而薔薇花謝后長出的薔薇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所以,人們把薔薇果看作了生命果,把薔薇花視為生命花。原來在薩沙一家人心中,薔薇是生命,是嬌弱的生命。所以薩沙保護了薔薇,保護了嬌嫩的生命,保護了值得所有人珍惜的生命,當然就不是最弱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