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教案
(2)生成資源的把握
對于這個問題,也許就是名師與一般老師的不同所在,年輕與成熟的見證。我工作的時間不長,今年才是第二年,因此在很多方面還很不成熟。例:在課文教學時,有這樣一個問題。師:小朋友,你能在課文中找到“孤兒”的意思嗎?生:孤兒,就是失去了爸爸媽媽的孩子。師:他說得對嗎?生:他說的不對,孤兒是失去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所有親人的孩子。師:他說的正確嗎?生齊生說不對。師:那到底是什么呢?聽清楚老師的要求了嗎?再讀讀課文,應在課文中找。(生讀課文)學生總算找到了,我才舒了一口氣。正如王特說的,用這么多時間來找“孤兒”文中的意思有必要嗎?是啊,課上的時間太寶貴了,師大可語鋒一轉,失去爸爸媽媽的孩子就是孤兒,文中孤兒的意思是失去親人的孩子。這樣既保護了孩子的答案,還有利于孤兒意思的遷移呢。又如:我在課上的表演的過程時,讓生理解“再三懇求”,師生互演。師演孔繁森說我是來獻血的,生在上面演醫生時,一時語塞,不知說什么好了。我就采用向下面的“小導演”請示,一生一站起來說:“那好吧!”作為老師的我是知道他的答案是不可以的,我沒有理他,就自行把答案告訴了我眼前的“醫生”。課后想想多么失敗啊!這可是很好的課堂資源啊,是很好的生成資源嗎?如果課上能即時反饋,會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詞語,理解課文,了解我們偉大的孔繁森啊,同時還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從這一節公開課我知道了,你要想有所提高,不是在“考試”前臨陣磨槍,重要的是抓在平時。上好你所上的每一節課,從中提取經驗,使自己較快地成長,使自己的成熟期變短。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嚴格要求自己,能在這一份“土地”上有我展示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