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識字成為一種樂趣——立足課堂,開發教材,潛心識字
【案例背景】
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材中,對于識字教學的內容是比較豐富的。有象形字的初步認識,會意字和指示字在一年級也有所體現。而到了二年級,真正頻繁出現的還是形聲字的學習。縱觀漢字,形聲字是一個大的范圍,更是識字的重點,也是出現錯別字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形聲字出現的時候,就能讓學生利用形聲字的特點,記住容易混淆的漢字,并將漢字的比較,與漢字的字義緊密結合,可以使認字事半功倍。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將漢字的內涵與漢字的字形緊密聯系。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在40分鐘內,不僅僅是教幾個漢字,而是能教“幾種”漢字,充分發揮了課堂的引領作用。
識字是一個反復、長期的學習過程,而“不斷復現”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方法。為了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教師要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識字能力。利用“復現”以及“新授”相結合,拓展學生的識字途徑。識字教學的方法有很多,如何從眾多的方法中找到適合每個學生個體、個性的方法呢?
我對二年級上冊《識字 8》這一課進行了探究。
【案例再現】
一、熟字引入。
1、小朋友,老師知道你們喜歡猜謎語,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謎語,小朋友聽仔細了“一張嘴巴大又大,兩只耳朵特別長,文具書本里面放,上學天天帶上它。”誰來猜一猜?(謎底:書包)
【這里以迷語的形式導入開頭,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教師的言語激發中,引起了對課文學習的欲望。為下文的學習做了鋪墊】
2、出示:包 對,這個字就是書包的“包”一起讀一遍。包字會寫嗎?嗯,舉起右手寫一寫
(1)小朋友,“包”可以用來裝東西,除了書包,你還知道有什么包?
(出示:皮包、錢包、背包、手提包、公文包、旅行包)
師:一起把屏幕上的詞語讀一遍
(2)包還表示食物。你知道嗎?(面包、包子)
根據包子餡兒不同,包子的名字也不同,你知道有哪些包子?
(菜包、肉包、豆沙包……)
(3)包除了表示吃的,還表示動作。
逢年過節,媽媽會包——(餛飩、餃子)
過年了,奶奶會給你包個——(紅包)
(4)包有時候還能作為量詞呢!
出示圖:兩(包)大米 一(包)衣服
(5)一個小小的“包”字竟然有這么多的意思,真有趣!
【教師在這里列舉出關于“包”的意思五種情況,這是從學生的生活認知與學習的舊知出發,一方面以舊知的學習來引發學生對學習新知的興趣,根據“包”這個字的不同含義,在下面的形聲字學習中,可以引伸出不少相關的內容,在為今后的漢字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一方面以生活中的認知來進一步激發學生,讓學生知道,學習漢字的最終目的是在生活中的運用。】
二、學習跟“包”有關的生字詞。
1、小朋友,這個“包”字很神奇,今天。它碰上四個偏旁,組成新的四個字寶寶。
2、出示:“苞、飽、炮、泡”